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頸椎黃韌帶鈣化

現在,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很多的人開始患有了頸椎疾病。 最常見的頸椎病會讓我們出現頭暈等不適症狀。 但是大家知道頸椎病當中, 頸椎黃韌帶鈣化這種疾病嗎?其實頸椎黃韌帶鈣化是一種發病原因不明的疾病, 患病之後, 患者會出現肢體疼痛的情況。 下面就讓我們具體瞭解一下頸椎黃韌帶鈣化吧!

黃韌帶骨化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 一般認為其同局部力學因素、代謝異常、家族遺傳等眾多因素關係密切。 各種使黃韌帶的骨附著部負荷異常增強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韌帶損傷, 而反復的損傷累及和反應性修復過程將導致韌帶的骨化。

與後縱韌帶骨化發病情況一樣, 黃韌帶骨化症在日本、東南亞等以食含糖量較高食物(稻穀類)為主的地區及患有糖尿病人群中多發, 可見黃韌帶骨化與糖代謝等全身情況有關。 許多作者提出黃韌帶骨化實際上屬於脊柱韌帶骨化症的一部分,

也有人提出該病同遺傳因素, 如HLA抗原系統、種族差異均有關, 曾有1例同卵雙生兒同時患有黃韌帶骨化併發後縱韌帶骨化的報導。

黃韌帶是連接脊柱鄰位椎板的韌帶, 在人體所有韌帶中彈力纖維含量最高,
外觀呈黃色而得名。 黃韌帶起自第二頸椎下緣, 止於第一骶椎上緣, 參與椎管後壁組成。 其下緣附著於下一椎板的上緣和後上表面以及上關節突的前內側, 上緣則附著於上一椎板的下緣和前下表面以及下關節突的前內側, 再加上椎板上緣略微向前傾斜, 使得椎管後壁非常光滑。 從後面觀, 黃韌帶分為左右對稱的兩半, 在中線與棘間韌帶相互融合, 外側一直擴展到椎間孔並構成後壁, 在椎間孔的外側與小關節囊融合。 通常將黃韌帶分為兩部分, 椎板間部及關節囊部, 在黃韌帶的中線處, 幾乎每一水準都有小靜脈穿過。

黃韌帶中彈力纖維的含量高達60%~80%, 頸椎段彈力纖維呈縱向排列。 當脊椎處於最大屈曲位時可比中立位拉長35%~45%,

而最大伸展位時, 黃韌帶則增厚, 並縮短10%。 正常情況下由於韌帶的預張力作用, 當脊椎過伸時不致發生皺褶或彎折(buckle)而凸于椎管。 生物力學研究也表明黃韌帶被拉長70%時才被破壞, 這樣黃韌帶一方面可保證脊柱在正常範圍內自如活動, 另一方面又可在外力過大時將能量吸收, 從而穩定脊柱並保護脊髓。

黃韌帶骨化多開始於其在椎板上緣附著處和上關節突的內側, 並逐漸向上方、兩方和中線方向發展, 向前發展還可以引起所謂椎弓根肥厚(Hyperostosisofpedicle)。 病理組織學研究表明, 黃韌帶骨化方式主要是軟骨內成骨。 在病變早期, 纖維結構排列紊亂, 膠原纖維顯著增生, 彈力纖維極度減少。 在腫脹的膠原纖維中, 有許多纖維軟骨細胞及大量島狀骨化灶, 骨化灶中有骨小梁及骨髓腔及哈佛管, 正常情況下黃韌帶的營養血管存在於椎板邊緣的中線部及上關節突的前部, 當骨化灶正在形成時, 可在其邊緣發現大量血管組織伴隨。

發現黃韌帶鈣化灶中有軟骨化生及軟骨內骨化,

因而考慮黃韌帶的鈣化和骨化屬同一病理過程中的不同階段, 但絕大多數人認為, 黃韌帶鈣化和骨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病理過程。 黃韌帶鈣化時厚度明顯增加, 並含有骨砂樣或石灰乳樣結節, 光鏡檢查為鈣鹽沉著於纖維或軟骨基質中, 鈣化灶周圍有較多的多核巨細胞、組織細胞、淋巴細胞浸潤, 呈肉芽腫樣異物反應, 與以骨小梁、骨髓結構為特徵的黃韌帶骨化是完全不同的。 對鈣化物進行X射線衍射分析, 發現其為羥基磷灰石、焦磷酸鈣、磷酸鈣等礦物質結晶體。

頸椎黃韌帶骨化形成結節突起, 造成由韌帶病引起的骨性椎管狹窄。 根據黃韌帶椎板間部及關節囊部的骨化部位不同, 分別造成椎管中央部或神經根管部狹窄、以及椎管中央部及神經及神經根管部同時都有狹窄, 壓迫局部頸脊髓及神經根,脊髓神經出現神經充血、水腫、直徑變細、脫髓鞘等病理改變。神經系統的損害,除局部反復受到的輕微壓迫之外,還同長期存在的輕度微循環障礙有關。

壓迫局部頸脊髓及神經根,脊髓神經出現神經充血、水腫、直徑變細、脫髓鞘等病理改變。神經系統的損害,除局部反復受到的輕微壓迫之外,還同長期存在的輕度微循環障礙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