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成為發動機
策劃部劉向和張興的方案都被客戶拒絕了, 劉向垂頭喪氣之余和身邊同事大吐苦水, 希望大家來安慰、鼓勵;張興卻沒有洩氣, 坐在座位上思考了一會, 重振旗鼓, 還鼓勵團隊其他成員打起精神, 大不了從頭再來。 最後, 經過改進, 鬥志昂揚的張興團隊獲得了策劃機會。
知名企業家馬雲曾說:“任何團隊的核心骨幹, 都必須學會在沒有鼓勵、沒有認可、沒有幫助、沒有理解、沒有寬容、沒有退路, 只有壓力的情況下, 一起和團隊獲得勝利……如果你靠別人的鼓勵才能發光, 最多算個燈泡。 我們必須成為發動機,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 能成為“發動機”的人是擅長自我激勵的人。
自我激勵是指個體在不需要外界獎勵作為激勵手段時, 能為設定的目標努力工作的一種心理特徵。 這類人比較關心成就感, 而且在遭遇挫折時傾向於採取積極、建設性的方式來應對, 對挫折的焦慮感也較少, 因此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反觀“燈泡型人”, 需要外在影響才能激發行動力, 往往覺得好結果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而是由運氣、機會、命運所決定, 個人不能預測也無能為力。 這些人常常因為無力感而掉進焦慮、逃避、失敗的無底洞。 可見, 面對同樣的壓力, 不同的態度、做法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天有陰晴, 人有得失。 誰都會經歷失敗, 當我們在低谷的時候,
抓住空當, 提升熱情。 面對壓力, 心力交瘁時, 花一點時間在自己最喜歡的事情上, 即便十來分鐘也可以。 比如上班前和另一半吃頓早餐;晚飯後整理陽臺的花花草草;或擺弄一下心愛的玩物……這些瞬間會讓你平復心情, 更容易找回做事的熱情。
記錄每一次努力。 準備一張小卡, 每天至少寫下3件讓你感到驕傲的事情。 這些事不一定都是有好結果的事, 即便最終沒成, 也可以反思自己進行了哪些努力。 這些記錄將增加你的成就感。
給自己貼“獎狀”。 在家裡找一個你每天要經過的牆, 把所有能夠展現自我價值的“獎狀”都貼在上面, 比如說辛苦設計的提案上封面了;上司表揚你的一封郵件;或是生日時朋友送你的花。
專注於解決問題。 停止任何負面、自責的想法, 最好的辦法是積極地解決問題。 哪怕克服的是小小的困難, 也會增強你的信心。 如果學會了把握困難帶來的機遇, 你自然會獲得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