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接種疫苗是預防乙肝最佳途徑

本文指導專家: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陸家海

病毒性肝炎是第九大引起死亡的疾病

陸家海介紹, 肝炎是由病毒、藥物、酒精、代謝異常或者自身免疫引起的肝臟炎症損害, 主要臨床表現為厭食、乏力、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腹脹、黃疸、發熱、關節痛等。 各種類型的肝炎中以病毒性肝炎最常見, 它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第九大引起死亡的疾病。 而甲、乙、丙、丁、戊型共計5種肝炎病毒中, 又以乙肝傳播最廣、危害最大。 世界衛生組織選定7月28日作為“世界肝炎日”, 就是為了紀念乙肝病毒的發現者、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撒母耳·布隆伯格的生日。

乙肝具有很強的隱匿性。 大多數慢性乙肝患者由於症狀輕微, 沒有引起太大的重視, 其實這部分人群一直是乙肝病毒的攜帶者。 因此, 肝炎在這部分人身上發展成嚴重的慢性肝臟疾病的風險極高, 而且他們可在不知不覺中向其他人傳播病毒。 世界衛生組織估算, 每年約有100萬人死於與病毒性肝炎相關的疾病, 其中最常見的是肝硬化和肝癌。 在許多國家, 由病毒性肝炎導致的肝衰竭是實施肝臟移植的首要原因。

因疫苗全省20年來減少388萬乙肝病毒攜帶者

陸家海指出, 乙肝對於人類的生存健康危害極大, 然而, 迄今為止因乙肝病毒引起的人類肝臟疾病還無法根治。

乙肝的防治工作中, 預防的意義遠遠大於治療, 及時接種疫苗又是其中最為有效和便捷的途徑。

陸家海介紹, 預防乙肝需要瞭解其傳播途徑, 既不能掉以輕心, 也不必過分擔憂。 乙肝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為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及性傳播。 此外, 共用針筒、修足、文身、穿耳洞、針灸、拔牙以及共用剃鬚刀和牙刷等也可傳播。 不過, 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接觸, 如同一辦公室工作(包括共用電腦等辦公用品)、握手、擁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廳用餐和共用廁所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 一般不會傳染乙肝病毒。 全國各地都曾經報導過對於乙肝病人的各種歧視, 其實只要科學對待並不需要特別擔憂。

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辦法。

乙肝疫苗的研發成功, 使人類具有了防範這一病毒的能力, 從而不再是被動地等待病毒的感染。 有人說乙肝疫苗某種意義上可以被稱為能夠預防癌症的疫苗, 也毫不為過。

廣東省是乙肝高發區, 調查顯示:全國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已下降到7.18%, 而廣東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13.55%, 居全國第二位, 目前仍屬於高流行地區。 因此, 廣東省各地歷年來十分重視乙肝疫苗的接種工作。 根據廣東省衛生廳2012年發佈的資料, 經測算, 與1992年相比, 通過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種, 全省共減少了388萬例乙肝病毒攜帶者、97萬例慢性肝病者、11.6萬例肝硬化患者、3900例肝癌患者的發生, 共減少直接經濟損失204億元。 但需要注意的是,

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的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 因此母嬰傳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控制, 而成人群體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及時接種乙肝疫苗或者接種後抗體減弱甚至對疫苗“低應答”、“無應答”, 這部分人群無疑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對傳統疫苗無應答者可加大注射劑量

陸家海介紹, 有些人在完成3針10微克或20微克乙肝疫苗接種後, 仍然不能產生保護性抗體, 醫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無應答”。 接種乙肝疫苗後無抗體, 與個體因素、疫苗及其免疫方案、注射劑量等因素都有一定的關係。 據統計, 成人接種乙肝疫苗後約有5%-10%為無應答者, 低、無應答者約占接種人群的10%-27%。

那麼, 在常規接種乙肝疫苗後, 卻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該怎麼辦呢?

陸家海指出, 一是增加乙肝疫苗劑量。 高劑量乙肝疫苗能刺激機體產生更高的抗體滴度, 如果檢測未發現體內產生乙肝病毒表面抗體, 這部分人就需要考慮加大乙肝疫苗注射劑量, 可選擇高劑量的60微克乙肝疫苗進行免疫刺激, 只需要注射一針就可以產生很好的免疫效果。 我國最新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也明確指出, 對免疫功能低下或無應答者, 應增加疫苗的接種劑量。

二是重新檢測體內的乙肝病毒表面抗體。 有的人在接種乙肝疫苗後, 體內可能已產生了乙肝病毒表面抗體, 但由於檢測試劑或方法不靈敏等原因檢測不出來。 因此, 可採用靈敏的試劑或更精確的方法重新檢測。

另外,

陸家海指出, 接種乙肝疫苗並不是一勞永逸的, 乙肝抗體水準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 因此每年的體檢中都應該檢查乙肝抗體這一項。 根據有關調查, 乙肝疫苗一旦接種成功, 保護期可長達十餘年甚至更長, 但由於存在個體差異, 這個衰退期可能長短不一。 所以, 一旦在體檢中發現了乙肝抗體下降後, 要及時加強接種, 以增強保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