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外國人用“腦”吃飯 由不得你不驚奇

自古以來, 中國人的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 尤其強調口味。 古人就說過:食無定味, 適口者珍。 就是說, 飲食沒有固定的味道, 只要好吃就行。 今年一項調查顯示, 用餐時通常優先考慮的諸要素中, 47.8%的人選擇了“口味”, 比位列第二的“營養”多出16個百分點。 於是, 大眾的口味越來越重, 無辣不歡、老感覺菜沒味兒、炒菜離不開各種調料……總之, 飲食口味的趨勢是——更香、更辣、更鹹、更鮮。

營養界有一種說法, 外國人用“腦”吃飯, 中國人用“嘴”吃飯。 日本、法國、西班牙等飲食較健康的地區, 是根據營養結構決定吃什麼、怎麼吃, 我們則根據味道決定飲食。

中餐的菜品變化多端, 但基本上都是圍繞“口味”展開, 很少考慮營養和健康。 這種對口味的極端追求, 已經在悄悄傷害我們的健康。

烹炒煎炸是中餐的傳統烹飪方式, 其中炒是最有中國特色的烹飪法, 國外是沒有的, 以至於“炒”沒有合適的英文翻譯。 炒菜要求旺火旺油, 有句俗話叫“毛廚子怕旺火”, 能駕馭旺火旺油, 才算是有手藝。 正因為如此, 炒是十分用油的, 煎炸自不必言。 烹炒煎炸做出來的菜好吃, 但是費油, 又破壞了維生素等營養成分。

究中心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 對中國人的飲食狀況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川菜以51.2%的投票率位居受歡迎榜之首, 其他依次為東北菜、湘菜、魯菜及粵菜。

該調查還表明, 各種口味中, 喜歡“辣”的人最多, 占40.5%;其次是“甜”, 占28.4%;然後是“鹹”, 占17.3%。 一項2253人參與的調查也顯示, 47.28%的人每天至少吃一頓辣菜, 23%的人兩天吃一次, 18.78%的人一周吃一次。 一般廚師做菜“逢辣必鹹”, 辣和鹹如影隨形。 據說豫菜是八大菜系之母, 最強調用鹽, 菜將出鍋, 師傅放鹽時要把徒弟支走, 廚師學會了用鹽, 也就出師了。 但是, 現在的廚師已經不這麼講究了, 直接一把鹽放進去, 所以餐館的菜多數都很鹹。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鹽攝入量是每人一天6克, 但調查顯示, 我國北方地區一些城市的食鹽攝入量已達到人均15~16克/日, 有些人甚至超過20克/日。

以前飯菜的鮮味靠的是高湯, “唱戲的腔, 廚師的湯”, 現在有了味精、雞精, 輕鬆實現“清水變雞湯”,

於是很多廚師變成了“味精廚師”, 有的大廚平均每一道菜要放3小勺味精。 外國人吃不慣味精, 在美國的中餐館, 曾經引發過“中餐館綜合征”, 其實就是菜裡味精放太多導致就餐者頭暈口渴噁心, 幾乎引發一場排斥中餐館的風波。

有關調查顯示, 中國人的食鹽、食糖、味精等調味品的日常攝入量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準。 可以說, 中國人的口味毫無疑問是全世界最重的。 在全球大力提倡健康飲食的大環境下, 我們的飲食習慣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不僅餐館過於注重口味, 加工食品也是如此。 全麥餅乾要加入大量油脂, 飲料要加入香精、糖類, 無數次調查顯示, 消費者購買加工食品, 首要考慮的就是口感, 廠家當然要投其所好。

這種“重口味、輕營養”的飲食方式, 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陷入生活方式病:熱量過剩、營養不足。 國際肥胖病大會宣佈, 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胖死的人比餓死的人多, 其中包括中國。 專家表示, 口味的改變, 可以給身體帶來幾十種疾病。 吃鹽過度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哮喘、慢性腎病等;吃得油膩會導致脂肪肝、癌症等;吃得太甜會帶來齲齒、糖尿病;吃得過辣會導致潰瘍、胃食管反流……不僅如此, 口味過重帶來的健康問題, 還可能影響妊娠期、哺乳期的母親和胎兒, 把一些疾病傳給下一代。 更有研究顯示, 人的口味也是會“遺傳的”, 父母口味過重, 孩子也不能免受其害。

如今, 崇尚食療養生的人很多, 與其迷信“食物能治病”, 不如從口味清淡做起,

少一些口腹之欲, 才真正是健康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