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腿疼麻、酸困都是馬尾神經、坐骨神經在“抗議”
河南商報記者李佳
脊柱作為人體的“交通幹道”, 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但是, 椎管內供神經和血管通過的空間本就十分狹小, 隨著人年齡的增長, 以及久坐、長時間駕車、外傷等因素, 加速了椎間盤的退變, 再加上硬化增生的椎間盤和韌帶“湊熱鬧”, 擠佔腰椎管的部分空間, 引起了馬尾神經的“抗議”, 於是, 腰酸腿疼、腿麻、無力、走不遠等不適症狀開始出現。 這就是中老年人群腰腿痛最常見的原因——腰椎管狹窄症的發病過程, 然而, 該病常常被忽視。
早期症狀不明顯
易被忽視
“腰椎管狹窄症是一個慢性的退變過程,
臨床上, 患該病的人不一定都有腿腳麻木等症狀, 有的出現下肢酸痛、乏力的腰椎管狹窄的老年人, 又常常誤認為是自己年老體衰或者骨質疏鬆所致。 此外, 部分患者的症狀常與椎間盤突出症合併發生, 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是椎間盤突出症。
“靈藥”不可信
微創更可靠
面對疾病的步步緊逼, 不少腰椎管狹窄症患者不是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採取科學的干預措施,
“藥物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 但無法徹底斬斷病根, 心理安慰大於實際效果。 ”
周紅剛說, 輕症患者或許可以嘗試保守療法, 當症狀發展到影響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時, 並且經過各種保守治療後症狀沒有改善, 甚至還進行性加重的患者就應該考慮下一步治療。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椎間盤中心始終秉承“竭鏡所能, 無微不至”的理念, 著力發揮脊柱內鏡優勢, 持續推進椎間盤病診療技術創新, 自2010年以來, 先後開展了腰、頸、胸椎椎間孔鏡技術、Delta技術、電腦導航下內鏡技術等, 完成微創手術一萬餘例, 其中局麻下經皮內鏡治療胸椎管狹窄症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成立專科聯盟
惠及更多椎間盤病患者
為普及椎間孔鏡技術, 造福更多椎間盤病患者。 2011年至今已連續舉辦椎間孔鏡進修班90期, 培訓人員遍佈北上廣等30個省級行政區和臺灣地區。 2016年4月, 又啟動了省內椎間孔鏡實用技術培訓項目, 連續培訓11期, 完成了對16個省轄市99個縣市區1200名脊柱微創同仁的普及培訓。 目前, 椎間盤中心已成為全國重要的脊柱微創培訓基地。 醫院以椎間盤中心為主, 先後承辦了2015年全國脊柱微創新技術研討會暨中原第三屆脊柱內鏡學術大會、2016年全國脊柱微創高峰論壇、2017年第二屆十省市微創脊柱聯會。
為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每週四下午3點在東院區13樓病房彙聚了來自全國20餘家醫院的40多位脊柱專家專門針對脊柱複雜疑難病例進行會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