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五心煩熱指哪“五心”?

中醫術語裡有一個名詞叫“五心煩熱”。 有的人去看中醫, 尤其是更年期的女性, 病歷本上往往會出現“五心煩熱”的字樣。 難不成一人有五個心嗎?“五心”到底指什麼?

在中醫學理論中, “五心”是指雙手心、雙足心以及胸口。 五心煩熱的典型表現包括心煩意亂、難以入睡, 且自我感覺手足心發熱不適。 這些人大多習慣睡覺的時候把手腳放在被子外面, 甚至要貼在牆上涼一涼才舒服。 雖然他們總嚷著手腳心冒熱氣, 但摸著溫度並不高, 這正是煩熱的特點, 這種燥熱心煩往往讓人難以入睡。

五心煩熱屬於中醫熱症的範疇,

中醫古籍《太平聖惠方·治骨蒸煩熱諸方》闡述其原因為陰氣不足, 陽氣有餘所致, 表現為陰虛火旺或血虛有熱以及火熱內鬱。

五心煩熱的病人以虛證為多, 屬虛實夾雜型, 陰虛火旺是最常見的病因, 多見於更年期女性。 隨著絕經的出現, 還會伴發腰酸不適、轟熱汗出, 或者夜間出汗、口乾渴、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症狀。 在中醫看來, 這些都是腎陰虛有熱的表現, 治療上就要多滋養腎陰, 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中成藥大補陰丸、知柏地黃丸之類。 日常要保證充足睡眠, 避免熬夜或過度勞累;少吃蔥、薑、蒜、羊肉等熱性食物, 宜吃枸杞、黑豆、黑木耳、紅豆等補陰之品。

血虛有熱多見於產後婦女或者血液病的某個階段,

主要表現為乏力頭暈、面色蒼白、氣短不適、五心煩熱、舌質淡、脈細弱。 中醫認為, “肝藏血”“脾統血”, 血虛則無以推動全身的血液運行, 久之使氣機運行不暢, 氣鬱生熱。 治療當以養肝健脾、補益氣血為主, 可選當歸補血丸、十全大補丸, 配合適量清熱的藥物。 平時用黃芪、白扁豆、大棗、山藥等煮粥, 常食可補氣;傳統藥膳當歸生薑羊肉湯是補血的良方, 可適量食用。

火熱內鬱引起的五心煩熱屬於實證的一種表現, 這個時候, 病人就不只是虛了, 而是疲乏無力。 由於陽氣鬱結於脾胃, 故四肢困熱不適, 自覺體表燥熱不安, 或頭部脹滿不適、大便乾燥、小便色黃、舌紅苔黃、脈弦數等, 此時用藥應以升舉陽氣為主, 臨床上多用升陽散火湯或火郁湯。

可見, 同樣都有“五心煩熱”的症狀表現, 但其內在病因病機還有不同, 所以, 要通過中醫辨證施治, 才能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