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藤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云南中草藥選》。
【拼音名】Bái Ténɡ
【英文名】all-grass of Fourfinger Rattanpalm, Bonati Millettia
【別名】大發汗、白花藤、大毛豆、斷腸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白藤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lamus tetradactylous Hance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 洗凈, 鮮用或切段曬干。
【原形態】白藤, 有刺藤本。 葉羽狀全裂, 長45-50cm, 先端不具纖鞭;裂片每側7-11片, 頂端的4-6片常聚生, 兩側的單生或2-3片成榮, 未間的距離比較疏;葉柄短;葉線形、披針形或倒被針形, 長10-20cm, 寬1.7-2.5cm, 先端和邊緣具剛毛狀刺, 有3-5條葉脈;葉軸被長或短的疏刺;葉鞘上稍具囊狀凸起, 無刺或偶有稀疏小別, 幼齡時具絲狀纖鞭。 花單性, 雌雄異株;肉穗花序纖細, 鞭狀, 總軸上被分又或不分靈的倒刺, 總軸上的佛焰苞管狀, 無刻或被稀疏的小刺, 分枝2-3, 每一分枝上有小穗狀花序2-7個, 雄花序部分三回分枝, 長約50cm;雄小穗狀花序長6-13Cn。 , 其上每邊有花5-20朵;雄花:花導杯狀, 長約25mm, 淺3裂, 裂齒三角形, 具條紋;花瓣長圓形, 長3.5-4mm;雄蕊6;雌花序:回分枝,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疏林成密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 不耐寒。 宜選上層深厚川巴沃、濕潤的壤土栽培為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法。 秋冬果實成熟時采收, 來后即播, 或用濕沙貯藏, 3-4月催芽播種。 在整好的苗床上, 按行距20cm開溝, 溝深4-5cm, 條播,
田間管理 苗期每年施人畜糞水2-3次。 植株未封行前, 每年中耕除草3-4次。
【性味】味辛;性平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解毒;殺蟲。 主慢性胃炎;黃疸型肝炎;跌打腫痛;骨折;疔瘡;濕疹;疥瘡;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2-15g;或浸酒。 外用:適量, 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廣西發話藥簡編》:用于驅蛔蟲時, 忌吃肉膩食物。
【各家論述】
1.《云南中草藥選》:活血, 止血, 發散, 解表。
2.《云南中草藥》:止血, 接骨, 發汗, 祛風。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