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老人腿痛走走停停,要警惕下肢動脈硬化

一年多前, 72歲的李大伯發現自己雙腿發涼, 每次外出走50來米, 腿就會疼痛, 需要休息一會後才能緩解。 一開始他認為自己有關節炎,

就經常到衛生院去開一點膏藥回家貼, 可是症狀並沒有緩解, 反而慢慢加重了。 以前能走50米左右, 後來只能走20來米就需要休息, 晚上躺在床上都感覺疼痛。 一個月前, 他感覺自己右腳的腳趾部位劇痛難忍, 隨即到當地醫院就診, 檢查發現, 李大伯患有雙下肢動脈硬化, 這正是導致李大伯雙下肢發涼及疼痛的原因, 而他右腳的大腳趾和二腳趾已經因缺血發黑壞死, 不得不接受了截趾手術。 手術後, 為了進一步治療, 李大伯來到南京鼓樓醫院血管外科, 準備接受血管搭橋手術。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在下肢的表現, 動脈硬化導致的斑塊附著于動脈管壁, 突起于動脈管腔, 隨著斑塊不斷擴大和繼發血栓的形成,

使動脈變得狹窄, 血液流速減慢, 血流量減少, 使患肢處於相對缺氧狀態, 這時就會發生無氧代謝, 生成乳酸等代謝產物刺激神經而出現患肢尤其是小腿肌肉的酸痛感。 此時如果病人坐下小憩片刻, 則酸痛感可緩解或消失, 但再複行走一定距離後疼痛又會加重, 這就是所謂的“間歇性跛行”。

隨著病情進展, 當狹窄達到一定程度, 甚至形成管腔閉塞時, 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離越短, 直至最後喪失行走能力。 到疾病後期, 動脈甚至可能閉塞, 這時即使在休息時肢體亦處於極度缺血狀態, 神經末梢產生劇烈的疼痛, 稱“靜息痛”, 尤以夜間症狀嚴重, 故此種病人常因劇痛而徹夜不能入睡, 造成巨大痛苦。 同時皮膚、肌肉組織缺血使其活力逐漸喪失,

最後出現患足特別是腳趾潰瘍或者發黑壞疽, 壞死部位的反復感染用一般藥物常無法控制, 最後不得不截趾或截肢。

與心梗、腦梗一樣, 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遺傳都是發生下肢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 因此, 下肢動脈硬化好發于中老年人群。 另外, 由於冬季氣候寒冷, 血管收縮, 因此, 下肢動脈硬化的患者冬季時症狀往往更明顯。 建議中老年人要戒煙, 並積極治療高血壓等基礎病, 一旦出現下肢發涼、麻木、間歇性跛行, 應及早到有血管外科專科的醫院就診, 一般通過下肢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就可確診是否患有下肢動脈硬化, 在動脈硬化狹窄的早期可通過抗凝、祛聚或擴血管藥物治療,

促進血液流動, 糾正組織缺血, 從而緩解病情。 如果出現“靜息痛”或患肢缺血壞死的情況, 則往往需要通過“介入”或“搭橋”等手術治療。 (採訪專家:鼓樓醫院血管外科學科帶頭人劉長建 教授 柳輝豔 於丹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