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力好,可以保命
受訪專家: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 張一民
西安體育學院健康科學系教授 苟波
與血壓、血脂、血糖等一樣, 平衡力是衡量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 但它並沒有獲得如生化指標一樣的重視。 近日, 刊登於瑞士《神經病學前言》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 僅美國, 每年就有約5.7萬人因平衡力下降, 跌倒而亡。
40歲後, 平衡力急劇下降
美國麻塞諸塞州眼耳醫院研究人員對18歲~80歲人群進行平衡力測試發現, 40歲後, 人的前庭功能會迅速下降。 由於前庭是平衡感受器, 其功能下降可直接導致平衡力降低。
“人一生的平衡力變化主要有三個時期:一是快速增長期, 多出現在5~14歲;二是波動期, 受運動強度影響, 在18~25歲及46~50歲間, 不同人會表現出不同的平衡力變化;三是下降期, 多會在50歲後明顯表現出來。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張一民強調。
一般認為, 平衡力好的人, 身體協調性和反應能力更強, 在處理生活各種瑣事時也會更得心應手。 但近年來, 我國國民整體的平衡能力呈下降趨勢, 尤其是中老年群體。 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 與2010年相比, 2014年3~6歲幼兒(男女)的走平衡木能力下降了4%左右, 20~39歲成年男女閉眼單腳站立能力分別降低約11%和9%, 40~59歲的成年男女的平衡力也出現大幅下滑。
平衡差, 嚴重時可致命
“平衡力是人們日常生活和體育活動中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
摔倒致死風險增加 。 西安體育學院健康科學系教授苟波說, 在我國, 跌倒死亡是65歲以上老人因傷害致死的第一位原因。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調查顯示, 2015年, 北京老人平均每人跌倒約1.4次, 發生率為15.5%。 世界衛生組織也發佈報告指出, 全球每年有30余萬人死於跌倒。
出現眩暈耳鳴症狀。 內耳前庭器官不僅能夠幫助人體維持平衡, 還與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相關。 比如,
關節更易受傷 。 苟波表示, 平衡力下降後, 運動能力受限, 肌肉鍛煉機會減少, 久之, 便難以帶動骨骼正常運動, 出現韌帶半月板損傷, 軟骨磨損, 關節疾病早發等一連串不良後果。
反應能力下降。 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者認為, 一個人的反應速度集中體現了身體各部位的協調能力。 反應力與平衡力間具有相關性, 鍛煉平衡力可以提高反應力, 反之, 平衡力下降也會影響到大腦的反應速度。
年輕時就做有效鍛煉
通常認為, 平衡力下降與年齡增長密切相關。
通過有針對性的鍛煉, 可提高平衡力。 專家建議, 從年輕時開始, 人們就該選擇有效的練習方式進行鍛煉。
增肌肉。 小腦接收到前庭器官傳來的資訊後, 會指揮相關肌肉, 做出相應調整, 讓身體保持平衡。 如果肌肉反應速度跟不上, 平衡力就會下降。 鍛煉好腿部肌肉有助於增強平衡力。 若年齡較輕,
打太極。 很少有運動像太極拳這樣講究左右、前後、開合等全身性的整體鍛煉, 且需要呼吸控制、手眼配合等。 研究發現, 6個月的太極拳練習, 能明顯提高中老年人的平衡力。 建議中老年人可以每天嘗試太極拳, 一次半小時, 一周3次。
赤腳走。 赤腳走路時, 能讓保持人體平衡的重要部位——腳心得到有效刺激, 提高人體平衡力。 可選擇公園、操場、住宅周圍等鋪設鵝卵石的地方走, 如果沒有鵝卵石, 也可選擇平坦、乾淨、軟硬適中的沙土, 每天1~2次, 每次15~20分鐘。
原地轉。 鍛煉平衡力一般採用反常規運動, 刺激人體做出平衡反應, 達到鍛煉的目的, 比如倒著走、走貓步等。 此外還可以試試原地轉圈法, 用3小步在原地轉個圈, 根據個人情況轉一兩分鐘, 停下來, 閉眼靜立半分鐘, 然後反向轉。
接拋球。 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理療專家發現, 接拋球可以改善老人的身體平衡性。 身體保持平衡有兩種策略, 一是預防性的, 比如, 看到有人要撞過來, 大腦提前反應, 肌肉緊繃;另一種是糾正性的, 即失去平衡後, 大腦才調動肌肉, 改變身體姿勢。 接拋球可以通過鍛煉, 增強老人的預防性策略, 提高平衡力。
練大腦。 多採用記數、拼圖、背誦詩詞等方法進行腦力訓練, 可以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 減緩神經功能衰退,防止平衡力下降。此外,在保證膳食平衡的基礎上,適量補充穀類、魚類、蛋類、瘦肉、堅果等,也有助於維護大腦的正常反應能力。▲(本報記者譚卓曌)
減緩神經功能衰退,防止平衡力下降。此外,在保證膳食平衡的基礎上,適量補充穀類、魚類、蛋類、瘦肉、堅果等,也有助於維護大腦的正常反應能力。▲(本報記者譚卓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