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一枝蒿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Yì Zhī Hāo

【英文名】Alpine Yarrow Herb

【別名】新疆一枝蒿、鹿角蒿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岩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rupetris L. [A.dentata Willd.; A. uiridis Willd.;Auris Willd.;A. wirid-ifolia Spreng.]

採收和儲藏:夏季割取地上部分, 紮成把, 陰乾。

【原形態】岩蒿 多年生草本, 高20-50cm。 全株具特異芳香。 根莖木質, 常橫臥或斜上, 具多數營養枝。 莖通常多數, 稀少數或單一, 褐色或紅褐色, 下半部木持化, 上部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不分枝或莖上部有少數短的分枝。 葉薄紙質, 初時兩面被灰白色短灰色, 後脫落無毛;莖下部與營養枝上葉有短柄, 中部葉無柄, 葉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 長1.5-5cm, 寬12.5cm, 二回羽狀全裂,

每側裂片5-7, 上半部裂片常再次羽狀全裂或3出全裂, 下半部裂片通常不再分裂, 基部小裂片半抱莖, 小裂片呈櫛齒狀的線狀披針形, 先端常有短的硬尖頭;上部葉與苞片羽狀全裂或3全裂。 頭狀花序半球形或近球形, 直徑4-7mm, 具短梗或近無梗, 下徒工或斜展, 基部常有羽狀分裂的小苞葉, 在莖上排成穗狀或近於總狀花序;總苞片3-至4層, 外層、中層總苞片背面有短柔毛, 邊緣膜質, 撕裂狀, 內層總苞片膜質;花序托凸起, 半球形, 具灰白色托毛;雌花1層, 8-16朵, 花冠的瓶狀或狹圓錐狀, 簷部具3-4裂齒, 花柱略伸出花冠外, 先端附屬物長三角形, 花柱與花冠等長, 先端分叉。 瘦果長圓形, 頂部常有不對稀的膜質冠狀邊緣。 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100-2900m的幹山坡、荒漠草原、草甸、沖積平原及幹河谷地帶。

資源分佈:分佈于我國新疆等地。

【栽培】

性狀鑒別 本品長20-50cm。 根及根莖呈類圓柱形, 表面淡黃或土黃色, 斷面黃色。 莖數個或單一, 幼枝上有短茸毛, 老枝多光滑, 莖圓形, 有不甚明顯的縱向條紋, 直徑1.5-3mm, 呈紫紅色, 有時黃綠色, 中空。 基部葉裂片呈狹披針形, 具柄, 上部葉較小, 羽裂或不分裂, 葉兩面均被疏柔毛。 花序形, 具柄, 上部葉較小, 羽裂或不分裂, 葉兩面均被疏柔毛。 花序總苞片3-4層, 外層綠色, 紙質, 條形, 內層膜質, 卵形;管狀花, 黃色, 邊花1列, 雌性;內層花兩性, 花長約2mm。 果倒圓錐形, 長約1mm。 全株具特異芳香, 味微苦。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 外菲薄的角質層, 可見丁字形或叉狀非腺毛;皮層細胞3-7列,

間有裂隙, 在莖的棱角處常存在圓形的外韌型維管束;內皮層細胞大而明顯;維管束約20個排列成環, 射線細胞1-2列, 每個維管束外方為中柱鞘纖維束, 維管束外韌型, 纖維和導和均木化, 形成層不明顯;髓部薄壁細胞較大, 壁部薄壁細胞較大, 壁木化, 具紋孔, 中央常呈空腔。

粉末特徵:黃綠色。 丁字形或叉狀非腺毛, 頂端狹尖, 微, 長達600μm以上;腺毛頭部呈橢圓形, 由6-10個細胞排列成2列, 長約38-44μm, 直徑32-44μm, 短軸22-25μm, 副衛細胞3-5個, 花粉粒類圓球形, 直徑約18μm, 外壁較厚, 微有小刺狀突起, 螺紋導和直徑10-15μm。

【化學成份】全草含針葉春黃菊酸(aciphyllic acid), 順式螺縮酮烯醚多炔(cis-spiroketalenoetherpolyne), 反式-螺縮酮烯醚多炔, 胡蘿蔔(β-sitosterol-3-O-β-D-glucoside), 梔子素丁(gar-denin D), β-穀甾醇(β-sitosterol), 棕櫚酸(palmitic acid), 一枝蒿酸(rupestric acid)[1], 一枝蒿酮酸(rupestonic acid)[2],

異一枝蒿酮酸(isorupestonic acid)[3]。 地上部分含揮發油, 柱要有:羅勒烯(ocimene), 別羅勒烯(alloocimene), 月桂烯(myrcene), α-蒎烯(αpmene), γ-松油烯(γ-terpinene), 對-聚傘花素(p-cymene), β-蒎烯(β-pinene)異松油烯(terpinolene), 芳樟醇(linalool), α-松油醇(α-terineol), β-松油醇(β-terpineol), 2-甲基-3-戊烯-1-醇(3-penten-1-ol-2-methy), α-側柏烯(α-thujene), γ-松油醇(γterpineol), α、β-松油醇醋酸酯(terpinyl acetate), 乙酸香葉酯(geranyl acetate), 丙酸牻牛兒醇酯(geranyl propionate)[4], 樟烯(camphene), 1, 8-桉葉素(1, 8-cineole), 棕檬烯(limonene), 2-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2-methylbutyl 2-methylbutyrate), 龍腦(borneol), 松油烯-4-醇(terpinen-4-ol), 香茅醇(citronellol), 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 香茅醇乙酸酯(citronellyl acetate), β-欖香烯(β-elemene), 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ndrene), α-愈創木烯(α-guaiene), β-花析烯(β-chamigrene), 愈創醇(guaiol), 十四酸(tetradecaoic acid), β-花析烯(β-chamigerene), 愈創醇(guaiol), 十四酸(tetradecanoic acid), 鄰-苯二甲酸異丁酯(siobutyl phthalate), 4, 6, 10-三甲基-2-十五烷酮(4, 6, 10-trimethyl-2-pentadecacnone), 1-十六醇(1-hexadecanol), 十五酸(pentadecanoic acid), 十六酸(hexadecanoic acid), 1-十八醇(1-octadecanol), 植醇(phytol), 亞油酸(linoleic acid), 骨碎補酮(davanone), 鞭苔醇(bazzanenol)等[5]。

【藥理作用】蓍草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弗氏痢疾桿菌有高度的抑菌作用, 其有效成分可能為內酯香豆精類化合物。

用相當於人劑量的625倍於小白鼠(腹腔注射)無死亡。 10%鮮草醇溶性部分用平板紙片法,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毒性】經動物實驗證明, 本品毒性低, 臨床使用較安全。

【炮製】取全草去根、洗淨利、曬乾、切斷備用。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濕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健胃消積;活血散瘀。 主風寒感冒;食積氣滯;脘腹脹痛;跌打瘀腫;風疹;蛇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或入丸劑。 外用:適量, 熬膏或泡酒塗敷。

【注意】孕婦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