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知道的11條用藥常識
學會科學用藥, 不讓“良藥”變“毒藥”。 為健康, 你必須知道的用藥常識!
1、孕婦與抗生素
抗生素是處方藥, 應由醫生判斷是否要用。
四環素可能引起胎兒畸形,
如在孕婦出現感染, 可遵醫囑使用青黴素類等相對安全的B類抗生素。
2 、抗生素和活菌藥不要同時服用
抗菌藥包括自然界某些微生物產生的抗生素, 以及化學合成的其他抗菌藥。
由於抗菌藥具有殺菌或者抑菌作用, 如果在服活菌製劑的同時使用抗菌藥物, 很可能使這些對人體有益的細菌遭到破壞或殺滅, 導致療效降低甚至無效。
建議兩者間隔2個小時錯開服用。 優酪乳等乳製品也含益生菌, 服用抗菌藥前後半小時左右也不宜吃。
3、感冒藥、退燒藥、鎮痛藥不要同時使用
撲熱息痛(對乙醯氨基酚)最常見的解熱鎮痛藥成分, 在許多感冒藥、退燒藥和止痛藥中都有。 如果同時使用兩種感冒藥, 或吃退燒藥的同時又吃了止痛藥, 容易導致過量中毒。
撲熱息痛短期服用過量即可以造成急性肝損傷, 損傷嚴重時會引起肝衰竭甚至死亡。
4、藥物不能用牛奶送服
有些藥物, 如四環素等與牛奶同服時會降低藥物的吸收量。
喝牛奶和服藥的時間最好相隔2小時。
5、服藥期間不能喝酒
服藥時喝酒危害大, 因為酒中含有濃度不等的酒精。 服藥時飲酒可與多種藥物發生反應, 會降低藥效或增加藥物的毒副作用。
如服用阿司匹林時飲酒會增強阿司匹林對胃的刺激作用, 會導致上消化道出血;酒精能加大安眠藥的鎮靜作用, 可能引起昏迷;酒後服頭孢類抗生素會抑制肝臟對酒精的分解, 導致呼吸困難或血壓驟降。
另外, 有些藥物能加重酒精對人體的損傷。 因此, 服藥時不宜飲酒。
專家建議停藥3天后再飲酒, 如剛喝過酒, 最好諮詢醫生可否用藥。
6、藥物服用時間你該瞭解的
“睡前服”指睡前15—30分鐘服用;
“一天三次”是指每隔8小時服用一次;
“空腹”一般指飯前1小時和飯後2小時;
“頓服”是指把一天的用藥量一次性服下。
7、常見的抗生素
青黴素類:包括青黴素和各種通用名為“XX西林”(如氨苄西林、呱拉西林)的藥物。
頭孢菌素類:包括各種通用名為“頭孢XX”(如頭孢呋辛、頭孢呱酮)的藥物。
大環內酯類:常見的有紅黴素、阿奇黴素等。
氨基糖苷類:包括慶大黴素、依替米星、阿米卡星等。
8、不宜用熱水服用的三類藥物
1)助消化類
如多酶片、酵母片等,此類藥中的酶是活性蛋白質,遇熱後即凝固變性而失去應有的催化劑作用。
2)維生素C
是水溶性製劑,不穩定,遇熱後易還原而失去藥效。
3)止咳糖漿類
止咳藥溶解在糖漿裡,覆蓋在發炎的咽部粘膜表面,形成保護性的薄膜,能減輕粘膜炎症反應,阻斷刺激而緩解咳嗽。若用熱水沖服會稀釋糖漿,降低粘膜稠度,不能生成保護性薄膜。
9、抗生素使用原則
抗生素對抗細菌,對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普通感冒,大多數的咳嗽和喉嚨痛,以及流感,都是不起作用的。
既不濫用又不少用。過早停藥可能會導致感染復發,也可能誘發殘餘致病菌產生耐藥性。
遵醫囑,合理使用;
堅持服完整個療程;
不要漏服,因為抗生素在規律使用時效果最好;
不要把藥物省出來留著下次用;
不要吃開給別人的抗生素;將服藥時的副作用告訴醫生。
10、合理用藥原則
優先使用基本藥物。
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
買藥要到合法醫療機構和藥店,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處方購買。
閱讀藥品說明書,特別要注意藥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項、不良反應和藥物間的相互作用等事項。
處方藥要嚴格遵醫囑,切勿擅自使用。特別是抗菌藥物和激素類藥物,不能自行調整用量或停用。
任何藥物都有不良反應,非處方藥長期、大量使用也會導致不良後果。
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藥品。
11、幾類藥不能混著放
外用藥和內服藥
外用藥雖然在皮膚黏膜表面正確使用較為安全,但多有刺激性,腐蝕性或毒性較大,不可內服。例如,高錳酸鉀外用片可用於急性皮炎、清洗膿瘡等,是一種強氧化性藥品,具有強腐蝕性和燒傷性,即使誤服的量很少,也可能導致胃腸道出血,大量服用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兒童藥和成人藥
兒童用藥的劑量與成年人的差異很大,有的不是簡單地由體重推算出來,而是根據小兒的生理機能及其對藥品的敏感性確定。兒童處於生長發育期,組織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功能也不完善,與成人相比,若藥物使用不當,更容易發生不良反應,甚至引起發育障礙,造成後遺症。例如四環素類可影響小兒骨骼的正常生長;鏈黴素、慶大黴素等有可能引起耳聾;感冒通能引起兒童血尿等。如果擺在一起,給孩子用藥時可能拿錯,出現過量等問題。
揮發性藥和有吸附性的藥
溫度高時,一些揮發性製劑,如含有薄荷、藿香、柴胡等成分的藥物容易揮發,藥效降低,因此建議最好將其放在陰涼通風處,密閉保存。這類藥品不可與吸附性藥物擺放在一起,如阿司匹林,後者吸潮後軟化變形,可能影響劑量的準確性,導致藥效降低,甚至產生毒性。
急救藥和常規藥。這兩類藥應分開擺放,以免找不到需要的藥物,或因著急而誤服,起不到急救的作用,反而造成危險。
如何正確存放家中藥品?分門別類擺放藥品至關重要,最好選擇有隔斷的藥箱。
1)散裝藥粒需避光,要用適當避光玻璃瓶或塑膠瓶裝置,最好內放乾燥劑。
2)液體製劑室溫保存。
3)懸浮劑保存分狀態。
4)肛門栓劑防軟化。多數需要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以免軟化。
5)眼藥水存放依標誌。
6)霧劑類藥品喜溫暖。
7)中藥保存應得法。必須在低濕的環境下貯存,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大環內酯類:常見的有紅黴素、阿奇黴素等。
氨基糖苷類:包括慶大黴素、依替米星、阿米卡星等。
8、不宜用熱水服用的三類藥物
1)助消化類
如多酶片、酵母片等,此類藥中的酶是活性蛋白質,遇熱後即凝固變性而失去應有的催化劑作用。
2)維生素C
是水溶性製劑,不穩定,遇熱後易還原而失去藥效。
3)止咳糖漿類
止咳藥溶解在糖漿裡,覆蓋在發炎的咽部粘膜表面,形成保護性的薄膜,能減輕粘膜炎症反應,阻斷刺激而緩解咳嗽。若用熱水沖服會稀釋糖漿,降低粘膜稠度,不能生成保護性薄膜。
9、抗生素使用原則
抗生素對抗細菌,對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普通感冒,大多數的咳嗽和喉嚨痛,以及流感,都是不起作用的。
既不濫用又不少用。過早停藥可能會導致感染復發,也可能誘發殘餘致病菌產生耐藥性。
遵醫囑,合理使用;
堅持服完整個療程;
不要漏服,因為抗生素在規律使用時效果最好;
不要把藥物省出來留著下次用;
不要吃開給別人的抗生素;將服藥時的副作用告訴醫生。
10、合理用藥原則
優先使用基本藥物。
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
買藥要到合法醫療機構和藥店,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處方購買。
閱讀藥品說明書,特別要注意藥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項、不良反應和藥物間的相互作用等事項。
處方藥要嚴格遵醫囑,切勿擅自使用。特別是抗菌藥物和激素類藥物,不能自行調整用量或停用。
任何藥物都有不良反應,非處方藥長期、大量使用也會導致不良後果。
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藥品。
11、幾類藥不能混著放
外用藥和內服藥
外用藥雖然在皮膚黏膜表面正確使用較為安全,但多有刺激性,腐蝕性或毒性較大,不可內服。例如,高錳酸鉀外用片可用於急性皮炎、清洗膿瘡等,是一種強氧化性藥品,具有強腐蝕性和燒傷性,即使誤服的量很少,也可能導致胃腸道出血,大量服用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兒童藥和成人藥
兒童用藥的劑量與成年人的差異很大,有的不是簡單地由體重推算出來,而是根據小兒的生理機能及其對藥品的敏感性確定。兒童處於生長發育期,組織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功能也不完善,與成人相比,若藥物使用不當,更容易發生不良反應,甚至引起發育障礙,造成後遺症。例如四環素類可影響小兒骨骼的正常生長;鏈黴素、慶大黴素等有可能引起耳聾;感冒通能引起兒童血尿等。如果擺在一起,給孩子用藥時可能拿錯,出現過量等問題。
揮發性藥和有吸附性的藥
溫度高時,一些揮發性製劑,如含有薄荷、藿香、柴胡等成分的藥物容易揮發,藥效降低,因此建議最好將其放在陰涼通風處,密閉保存。這類藥品不可與吸附性藥物擺放在一起,如阿司匹林,後者吸潮後軟化變形,可能影響劑量的準確性,導致藥效降低,甚至產生毒性。
急救藥和常規藥。這兩類藥應分開擺放,以免找不到需要的藥物,或因著急而誤服,起不到急救的作用,反而造成危險。
如何正確存放家中藥品?分門別類擺放藥品至關重要,最好選擇有隔斷的藥箱。
1)散裝藥粒需避光,要用適當避光玻璃瓶或塑膠瓶裝置,最好內放乾燥劑。
2)液體製劑室溫保存。
3)懸浮劑保存分狀態。
4)肛門栓劑防軟化。多數需要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以免軟化。
5)眼藥水存放依標誌。
6)霧劑類藥品喜溫暖。
7)中藥保存應得法。必須在低濕的環境下貯存,密封保存,避免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