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疾病

中醫怎么治療秋季腹瀉方法

(一)辨證治療

對于小兒秋季腹瀉, 中醫在辨證的同時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往往有效:

1.寒瀉:即孩子過食生冷, 或感受風寒后引起的腹瀉。 常見發燒, 怕冷無汗, 腹痛腹脹, 大便清稀, 腸鳴。 用藥可以選服藿香正氣軟膠囊, 一次2粒, 一日2次;或外用小兒敷臍止瀉散貼臍, 一日1次。

2.熱瀉:即孩子腸胃積熱, 或外受暑濕引起腹瀉。 常見急促而量多, 大便稀黏, 便味酸臭, 或有泡沫, 小便黃等癥狀。 可選用清熱、止痛止瀉中藥治療。 如周氏回生丹, 一次1~2粒;或用葛根芩連微丸, 一次1克, 一日3次。

3.傷食瀉:即孩子過食或添加輔食不當引起的腹瀉。

常見腹脹腹痛, 便前哭鬧, 大便酸臭, 或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 口臭氣促, 食欲不振, 夜臥不安等癥狀。 用藥可服至寶錠, 一次1丸, 一日2次。

4.脾虛瀉:即孩子久病久瀉, 或身體虛弱引起腹瀉。 常見面色發黃, 疲倦無力, 大便松散不成形或次數多等癥狀。 用藥可用啟脾丸, 一次1丸, 一日2次。

(二)臍療法

藥物制作:丁香、肉桂各9克, 五倍子12 克, 白胡椒5 克, 石榴皮20 克, 研成極細末, 過篩, 置瓷瓶或玻璃瓶中, 蓋緊, 勿令漏氣受潮。

使用方法:取藥粉適量, 用生姜汁調成糊狀, 納入臍孔, 用紗布覆蓋, 膠布固定, 再用繃帶圍繞臍部縛緊, 以防脫落。 12~24小時后揭去。 一般12小時吐瀉停止, 24小時痊愈, 愈后再貼1天, 鞏固療效。

中醫認為, 臍部即神闕穴, 內連五臟六腑, 為沖任經氣匯集之處。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 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后閉合之處, 其表皮層最薄, 局部無皮下脂肪, 屏障功能最弱, 藥物敷臍易于穿透, 藥力可直達病所。 臍療可調整腸胃功能, 促進吸收, 有溫中散寒, 健脾燥濕, 澀腸止瀉的功效。

(三)藥粥療法

山藥扁豆粥:取鮮山藥30克去皮洗凈, 白扁豆15克, 粳米30克。 先將粳米、扁豆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八成熟, 再將山藥搗成泥狀加入一起煮成稀粥, 加白糖適量調味, 每天2次溫食。 具有消暑化濕, 健脾止瀉之功效, 適用于患兒濕熱并重型腹瀉。

絲瓜葉粥:取鮮絲瓜葉30克, 粳米30克。 先將絲瓜葉洗凈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 再濾取煎汁煮粳米為粥, 粥成加白糖適量調味, 每天分2次食用。

具有清熱解毒, 消暑利濕之功效, 適用于患兒感受外邪, 熱重于濕型腹瀉。

茯苓前仁粥:取茯苓粉30克, 車前子30克, 粳米30克。 先將車前子布包放入鍋中加水500毫升, 煎半小時后取出布包, 再將茯苓粉、粳米一起放入煎汁中煮成稀粥, 加白糖適量調味, 每天早晚各服食1次。 具有清熱健脾, 利濕止瀉之功效, 適用于患兒濕重于熱型腹瀉。

山楂神曲粥:取山楂50克, 神曲15克, 粳米30克。 先用紗布將山楂、神曲包好放入鍋中加水適量, 煎煮半小時后去掉藥渣, 再加入粳米煮成稀粥, 加適量白糖調味食用, 每天2次。 具有健脾和胃, 消食導滯之功效, 適用于飲食不節或喂養不當, 而致消化不良的患兒。

茯苓大棗粥:取茯苓粉30克, 大棗15克, 粳米30克。 先將大棗去核切碎,

放入鍋中加水浸泡20分鐘, 然后把粳米、茯苓粉一起加入煮成粥, 服時加適量白糖, 每天2次。 具有健脾補中, 利濕止瀉之功效, 適用于患兒脾虛久瀉者。

參蓮大棗粥:取黨參10克, 蓮子10克, 大棗15克, 粳米30克。 先將黨參、蓮子研成細末, 把大棗去核切碎, 再將粳米與黨參末、蓮子末、棗肉一起加水適量煮成粥, 加白糖少許, 即可食用, 每天2次。 具有益氣健脾止瀉之功效, 適用于脾胃虛弱之患兒。

糯米固腸粥:取糯米30克, 山藥15克。 先將糯米炒微黃, 山藥研成細末, 然后把二者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熟后加胡椒面少許, 白糖適量調服, 每天2次。 具有健脾暖胃, 溫中止瀉之功效, 適用于小兒脾胃虛寒型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