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管理憤怒的高手
編者的話:生活并不盡如人意, 總有讓人挫敗甚至想要爆發的瞬間。 美國心理學家指出, 憤怒只是情緒“冰山”的一角, 是被其他情緒(如害怕、怨恨或不安)所引發的。
受訪專家: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職業心理健康促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李建明
北京師范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李君
河南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 張玉娟
廣東愛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長 馬健文
炸藥型
一點就著勸不住
你看起來是這樣的:“再把衣服扔地上, 我就跟你離婚!”也許把你逼到“爆炸”邊緣并不容易, 但當這一刻來臨時, 便會地動山搖, 讓你恨不得把全世界掀個底朝天。
為何會這樣:你從小就沒有學會如何正確應對怒氣,
后果:暴怒的人很難換位思考, 從而可能說出事后難以解釋或彌補的話語, 甚至做出讓你悔恨一生的舉動。
如何改變:1.等待怒氣消解。 美國情緒管理專家羅納德博士說, 研究表明, 暴風雨般的憤怒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鐘, 爆發時摧毀一切, 但過后卻風平浪靜。 控制好這12秒, 就能排解負面情緒。 此時不妨深呼吸, 或者在心中默數10個數, 然后你會發現, 那團即將爆發的怒火漸漸熄滅了。 李君建議, 最好的默數不是從1數到10, 而要有規律地跳著數, 比如1-4-7-10-13……在數數時做點加減法運算, 更容易讓理性回歸大腦。 2.掌控自己的情緒。
偷摸型
背地里搞小動作
你看起來是這樣的:“哼!不讓我看球賽, 我就把你的肥皂劇偷偷刪掉!”你并不打算壓抑內心的憤怒, 只是表達方式沒那么正大光明而已。
為何會這樣:有些人天生謹小慎微, 不喜歡與他人正面交鋒, 但也不愿默默做個受氣包, 于是就會在背后做手腳。
后果:惹到你的人確實很難受, 但你的目的無非是讓別人也過不好, 而不是努力爭取讓自己過得舒服些, 結果就是“雙輸”, 甚至眾叛親離, 因為沒人愛跟一個背地里搞小動作的人交往。
如何改變:1.允許自己適當表達憤怒。 李建明表示, 發脾氣本無可厚非, 適度表達憤怒有助傳遞內心訴求,
習慣
成天一副壞臉色
你看起來是這樣的:“煩死了!不要總借我的剪刀, 自己不能買一個嗎?”總為小事發脾氣, 意味著發火已經是你表達情緒的默認“選項”了。
為何會這樣:習慣直截了當地表達不滿, 或者憤怒情緒會在不經意中流露出來,
后果:總是習慣性地發脾氣, 家人、朋友、同事會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很快就會怕了你, 甚至避免與你接觸, 讓你最終成為“孤家寡人”。
如何改變:1.找到問題的核心。 你究竟在為什么事情而苦惱?不妨找個安靜的地方, 深入發掘內心, 你會發現, 同事借剪刀、老公亂丟垃圾、室友不收拾屋子之類的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怒。 如果無法找到源頭, 需要咨詢心理醫生。 2.察覺憤怒的跡象。 這類人常常說話沖、臉色差卻不自知, 一不留神就傷害了他人。 留意自己的行為和感覺,
自虐型
一切錯誤都怪我
你看起來是這樣的:“老公出軌完全是因為我做得不好, 我是個糟糕的妻子。 ”你總把錯誤歸咎于自己。
為何會這樣:從心理動力學角度看, 他們的自尊心可能在心理發展關鍵期遭受過打擊, 進而覺得, 責怪自己心中更好受些。
后果:長期對自己宣泄憤怒, 容易對自己產生失望、不滿的感覺,甚至患上抑郁癥。
如何改變:1.和自己對話。責怪自己前捫心自問:“誰說我需要為這事負責?”然后再問自己:“你相信這一點嗎?”認清真正的責任所在,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挺身而出,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2.找回自信。在紙上寫下自己所有的優點,培養自我價值感。如果難以做到,可以求助心理咨詢師。
嘲諷型
陰陽怪氣繞彎子
你看起來是這樣的:“你遲到了。我整整看了40分鐘菜單,全背下來了,很有趣吧。”你皮笑肉不笑,拐彎抹角地表達內心不滿。
為何會這樣:你覺得直接表達憤怒不太好,所以選擇繞彎子。即使對方生氣了,那也是他的錯,因為你不過是開了個玩笑而已。
后果:嘲弄是被動的攻擊性溝通,而非“機智”的幽默。刻薄的言辭和古怪的表情更容易傷人,尤其是親近的人。
如何改變:馬健文說,與其絞盡腦汁地諷刺人,倒不如找到合適的詞語,直接表達你的真實想法。比如說“我希望你下次能守時,畢竟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這樣更能清楚傳遞信息,遠比尖銳的諷刺要好。
隱忍型
滿腔怒火鎖心中
你看起來是這樣的:“我很好,真的!”盡管一團怒火在胸中燃燒,但你依然笑臉迎人,不讓怒氣浮現在臉上。
為何會這樣:羅納德說,一些孩子從小就被教育,無論何時都要溫文爾雅,生氣會損害名譽、形象等。而幼時遭遇家暴的孩子,可能壓根不相信怒氣能被控制并理性釋放。
后果:他們可能用“自毀”的方式泄憤,比如貪食、過度消費等。憤怒本是能推動問題解決的積極力量,但隱忍不發,做錯事的人就一無所知,更談不上道歉。
如何改變:1.自我質問。問自己:“同事出了錯導致我挨批,我可以毫無表示嗎?”你的內心或許會回答:“不行!這對我和他都不好!”2.換個角度想問題。張玉娟說,不妨試想,假如朋友受到傷害,他會怎么做?沒錯,他當然有權表達不滿,那自己為何不可以?3.用建設性方式溝通。羅納德說,壓抑憤怒往往給家庭和朋友帶來更多傷害,最好的方式是,心平氣和地與對方談談,并且提出富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容易對自己產生失望、不滿的感覺,甚至患上抑郁癥。
如何改變:1.和自己對話。責怪自己前捫心自問:“誰說我需要為這事負責?”然后再問自己:“你相信這一點嗎?”認清真正的責任所在,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挺身而出,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2.找回自信。在紙上寫下自己所有的優點,培養自我價值感。如果難以做到,可以求助心理咨詢師。
嘲諷型
陰陽怪氣繞彎子
你看起來是這樣的:“你遲到了。我整整看了40分鐘菜單,全背下來了,很有趣吧。”你皮笑肉不笑,拐彎抹角地表達內心不滿。
為何會這樣:你覺得直接表達憤怒不太好,所以選擇繞彎子。即使對方生氣了,那也是他的錯,因為你不過是開了個玩笑而已。
后果:嘲弄是被動的攻擊性溝通,而非“機智”的幽默。刻薄的言辭和古怪的表情更容易傷人,尤其是親近的人。
如何改變:馬健文說,與其絞盡腦汁地諷刺人,倒不如找到合適的詞語,直接表達你的真實想法。比如說“我希望你下次能守時,畢竟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這樣更能清楚傳遞信息,遠比尖銳的諷刺要好。
隱忍型
滿腔怒火鎖心中
你看起來是這樣的:“我很好,真的!”盡管一團怒火在胸中燃燒,但你依然笑臉迎人,不讓怒氣浮現在臉上。
為何會這樣:羅納德說,一些孩子從小就被教育,無論何時都要溫文爾雅,生氣會損害名譽、形象等。而幼時遭遇家暴的孩子,可能壓根不相信怒氣能被控制并理性釋放。
后果:他們可能用“自毀”的方式泄憤,比如貪食、過度消費等。憤怒本是能推動問題解決的積極力量,但隱忍不發,做錯事的人就一無所知,更談不上道歉。
如何改變:1.自我質問。問自己:“同事出了錯導致我挨批,我可以毫無表示嗎?”你的內心或許會回答:“不行!這對我和他都不好!”2.換個角度想問題。張玉娟說,不妨試想,假如朋友受到傷害,他會怎么做?沒錯,他當然有權表達不滿,那自己為何不可以?3.用建設性方式溝通。羅納德說,壓抑憤怒往往給家庭和朋友帶來更多傷害,最好的方式是,心平氣和地與對方談談,并且提出富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