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吃粽子成了中國人千年不變的傳統, 那么關于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你了解多少呢?這種傳統佳節的傳說, 還得從很久以前的古代說起, 而且是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傳說在公元前340年, 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 面臨亡國之痛, 于五月五日這一天, 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 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 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 以后, 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每到這一天, 人們便用竹筒裝米, 投江祭奠, 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來歷。
后來經過演變, 人們又用艾葉和葦葉、荷葉包粽子, 而且關于《初學記》中還有關于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 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 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 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 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 以后可用艾葉包住, 將五色絲線捆好, 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
傳說清代乾隆皇帝, 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后, 龍顏大喜, 贊不絕口, 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 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 即為九只粽子連成一串, 有大有小, 大的在上, 小的在下, 形狀各異, 非常好看, 并且用九種顏色的絲線扎成, 五彩繽紛。 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 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兒媳的禮物等。 因為粽子諧音中子, 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說法。 清代詩人吳曼云也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裹就連筒米宿春, 九子彩縷扎重重, 青菰褪盡云膚白, 笑說廚娘藕復松。
粽子的發展
粽子發展到現代文明的今天,
粽子的傳播
加之飲食文化的傳播, 古代時期, 我國粽子的制作技術就已傳到國外, 所以, 現在社會的許多國家也都有了吃粽子的習俗。
1、秘魯人是在圣誕節吃粽子的,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 一邊歡慶圣誕節, 一邊吃粽子, 甚至連一些已經出嫁的女兒,
2、緬甸人也愛吃粽子。 在端午節, 他們用糯米作主料, 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餡, 這種粽子香氣誘人, 軟軟的, 甜甜的, 別有風味。
3、日本的端午節是在陽歷的五月五日, 他們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 其形狀酷似鐘形。
4、馬來西亞人包的粽子, 形狀很像我國廣東的粽子, 其特點是個頭較大, 除鮮肉粽、火腿粽外, 還有豆沙粽和椰蓉粽, 食之非常可口。
5、菲律賓的粽子是長條形的, 風味與我國浙東的粽子相同。 粽子還是菲律賓人過圣誕節必不可少的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