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紅瑞木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Hónɡ Ruì Mù

【別名】椋子木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紅瑞木的樹皮、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wida alba Opiz[Cornus alba 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切段曬乾。

【原形態】落葉灌木, 高3m。 樹皮紫紅色;老枝血紅色, 無毛, 常被白粉, cm;葉片卵形至橢圓形, 長4-9cm, 寬2.5-5.5cm;側脈5-6對。 分辯率房狀聚傘藥序頂生;花小, 黃白色;萼壇狀, 裂片4, 萼齒三角形;花瓣4, 卵狀橢圓形;雄蕊4, 著生於花盤外側, 花絲微扁, 花藥淡黃色, 2室, 丁字形著生;花血墊狀;子房近於倒卵形, 疏被貼伏的短柔毛, 柱頭盤狀, 寬於花柱。 核果斜卵圓形, 花柱宿存, 成熟時白色東稍帶藍紫色, 花柱宿存;核棱形, 每側有脈紋3條。 花期6-7月, 果期8-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0-2700m的雜木林或針、闊混交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等地。

【化學成份】紅瑞木的紅色莖皮中含有矢車菊素3-半乳糖甙(cyanidin 3-galactoside)即越橘花青甙(idaein), 大量的矢車菊素3-阿拉伯糖甙(cyanidin 3-arabinoside)以及微量的飛燕草素單葡萄糖甙(delphinidin monoglycoside)。

【性味】味苦;微澀;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痢;止血。 主濕熱痢疾;腎炎;風濕關節痛;目赤腫痛;中耳炎;咯血;便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9g。 外用:適量, 煎湯洗;或研末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