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東莨菪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中國藥植圖鑒》

【拼音名】Dōnɡ Lànɡ Dànɡ

【別名】唐充(藏名)

【來源】為茄科植物東莨菪的根莖。 春、秋採挖, 洗淨, 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根莖粗壯結節狀。

莖高30~60釐米, 基部有鱗片。 葉互生, 長橢圓形, 先端尖, 基部楔形, 邊緣有不規則鋸齒。 花單生於葉腋, 有細花梗, 下垂;花萼鐘形, 萼簡短, 先端有5齒;花冠闊鐘形, 先端5淺裂, 紫褐色;雄蕊5, 著生於花冠筒的基部;子房近2室, 花柱線形, 柱頭擴大, 胚珠極多數。 蒴果球形, 中部以上環裂。 花期5月。

【生境分佈】我國東北有栽培。 生於草原及陽臺周圍、路邊、山麓等處。

【性狀】乾燥根莖呈結節狀, 不規則彎曲, 長約曆釐米, 徑約3釐米餘, 外表灰褐色而有皺紋;結節上部有凹陷的莖痕, 下麵有粗而短的鬚根或根痕。 斷面顆粒狀, 呈粉白色。 無臭氣, 味苦。

【性味】性溫, 味麻。 有劇毒。

【歸經】入心、肝、肺經。

【功能主治】

治飲食積滯, 噎膈反胃。

①《本草拾遺》:益氣輕身, 堅筋骨。

②《康熙幾暇格物編》:性暖,

益脾胃, 易於消化, 好吐者, 多食有益。

③《藥性考》:清熱消風。

④《綱目拾遺》:通利大腸, 消宿食, 治噎膈反胃。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煮食。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