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人士要注意 不能過於迷信BMI指數
近幾年健身熱興起, BMI的概念也被反復提及。 BMI計算方法簡單, 但得出的資料僅供參考, 它無法對人體的脂肪率、脂肪分佈等提供具體幫助, 不能過於依賴。
BMI指數是用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到的資料, 又叫體質指數或體重指數。 由於考慮了不同身高下個體體重之間的差異, BMI又比單純的體重資料更好地反應了個體體重在所有人中處於什麼樣的水準。 以前對脂肪測量還不發達的時候, 醫學上曾用BMI來診斷是否肥胖, 因為某些研究表明BMI指數與體脂肪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一般認為的BMI數值判斷標準為:32,
BMI指數計算方便快捷, 所以被廣泛應用, 特別是在對大範圍的人口進行調查時, 它可以作為一種初級檢驗手段, 來篩查人口肥胖率。 但從BMI指數的計算方法就可以看出, 它也只是測量了體重和身高, 至於體脂肪、腰圍、中心肥胖等都沒有涉及。 脂肪有多少、具體囤積在身體哪個部位也並沒有得到說明, 但這些恰恰是產生嚴重健康問題的關鍵所在。
像現在多發的糖尿病、心臟病等都是由於中心肥胖, 跟脂肪堆積在內臟器官的部位有關。 所以判斷一個人是否真的屬於肥胖, 除了BMI指數, 還是要結合脂肪率來做綜合判斷。 比如運動員, 尤其是比賽期間, 此時肌肉含量高體重大, BMI也會升高, 但脂肪率卻非常低, 這類就是肌肉性肥胖。
有些減肥人士, 不想運動寧願採用節食的辦法, 最後發現體重是輕了, BMI指數也隨之降低了, 但體脂率卻上升。 原因就是節食減掉的只是體內的多餘水分和肌肉, 皮下脂肪和位於內臟的脂肪依然存在, 健康還是存在隱患, 這種就屬於隱藏性脂肪了。 【原創未經允許, 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