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三加皮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Sān Jiā Pí

【別名】白竻根、刺三甲、風黨竻、苦粉竻、刺三加、苦刺頭、三甲皮、雞腳菜、刺五爪、三葉五加、香藤刺、三五加、鵝掌竻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白簕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Merr.[Zanthaxylum trifoliatum L.]

採收和儲藏:9-10月間挖取, 鮮用, 或趁鮮時剝取根皮, 曬乾。

【原形態】攀援狀灌木, 高1-7m。 枝細弱鋪散, 老枝灰白色, 新枝棕黃色、疏生向下的針刺, 刺先端鉤曲, 基部扁平。 葉互生, 有3小葉, 稀4-5;葉柄長2-6cm, 有刺或無刺;小葉柄長2-8mm;葉片橢圓狀卵形至橢圓狀長圓形, 稀倒卵形, 中央一片最大, 長4-10cm, 寬36.5cm, 先端尖或短漸尖, 基部楔形, 上面脈上疏生剛毛, 下面無毛,

邊緣有細鋸齒或疏鈍齒, 側脈5-6對。 傘形花序3-10, 稀多至20個組成頂生的傘形花序或圓錐花序, 直徑1.5-3.5cm;總花梗長2-7mm, 無毛;萼筒邊緣有5小齒;花黃綠色, 花瓣5, 三角狀卵形, 長約2mm, 開花時反曲;雄蕊5, 花絲長約3mm;子房2室, 花柱2, 基部或中部以下合生。 核果漿果狀, 扁球形, 直徑約5mm, 成熟果黑色。 花期8-11月, 果期9-1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200m以下的山坡路旁、林緣或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中南至西南各地。

【性狀】

性狀鑒別:根皮呈不規則筒狀或片狀, 長2-7.5cm, 厚0.5-1.5mm。 外表面灰紅棕色, 有縱皺紋, 皮孔類圓形或略橫向延長;內表面灰褐色, 有細縱紋。 體輕質脆, 折斷面不平坦。 氣微香, 味微苦、辛而澀。

顯微鑒別 根皮橫斷面: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組成。 韌皮部射線寬1-4列細胞,

樹脂道切向45-250μm, 徑向45-118μm, 周圍分泌細胞4-17個。 老的根皮有韌皮纖維。 草酸鈣簇晶少見, 直徑10-50μm。

【化學成份】白簕的葉含有:3α, 11α二羥基羽扇-20(29)-烯-28-酸(3α, 11α-dihydroxylup-20(29)-en-28-oic acid〕, 3α, 11α, 23-三羥基羽扇-20(29)-烯-28-酸(3α, 11α, 23-trihydroxylup-20(29)-en-28-oic acid], 24-去甲-3α, 11α-二羥基-羽扇-20(29)-烯-28-酸[24-noy-3α, 11α-dihydroxy-lup-20(29)-en-28-oic acid]、24-去甲-11α-羥基-3-氧代-羽扇-20(29)-烯-28-酸[24-nor-11α-hydroxy-3-oxo-lup-20(29)-en-28-oic acid], 3α, 11α-二羥基-23-氧代-羽扇-20(29)-烯-28-酸[3α, 11α-dihydroxy-23-oxo-lup-20(29)-en-28-oic acid], 石吊蘭素(nevadensin), 貝殼杉烯酸(kaur-16-en-l9-oic acid), 蒲公英賽醇(taraxerol)及其乙酸酯(taraxerol acetic acidester), 以及β-穀甾醇(β-sitosterol), 三十烷醇(triacontanol), 三十二烷醇(dotriacontanol)和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等。 從白簕的莖中還分離出脂肪酸(fatty acid):正十五烷酸(n-pen-tadecano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十七烷酸(margaric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 花生酸(arachidic acid), 穀甾醇, 豆甾醇(stigmasterol)及其葡萄糖甙。

【鑒別】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2g, 加甲醇適量, 溫浸2h, 製成100%(W/V)溶液, 作供試品, 另取紫丁香甙、異貝殼杉烯酸、β-穀甾醇、4-甲氧基水楊醛作對照品, 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CMC-薄層板上, 用氯信甲醇-水(7:3:1, 下層澄清液)展開15cm, 噴以10%硫酸溶液,

於105℃加熱4min顯色。 供試品溶液色彩譜中, 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 顯相同的色斑。

【性味】味苦;辛;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活血舒筋。 主感冒發熱;咽痛;頭痛;咳嗽胸痛;胃脘疼痛;泄瀉;痢疾;脅痛;黃疸;石淋;帶下;風濕痹痛;腰腿酸痛;簕骨拘攣麻木;跌打骨折;痄腮;乳癰;瘡瘍腫毒;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大劑量可用至60g;或浸酒。 外用:適量, 研末調敷, 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

孕婦慎服。 《貴州民間藥物》:忌生冷食物。 {附注}:作三加皮共同入藥者尚有:1.剛毛白簕 Acan-thoponax trifoliaius(L.) Merr. var. setosus Li又名:毛三葉五加《臺灣藥用植物志》, 分佈于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

2.康定五加 Acanthopenax lasiogyneHarms 又名:三加皮《西藏常用中草藥》, 箭爐五加《植物分類學報增刊》, 分佈於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和西藏東部。

【附方】三加皮枝有刺, 小葉通常3片, 故名刺三加。 稱刺三甲者, 甲乃加同音借字。 茨與刺同音通假, 南方呼刺為竻, 本品樹皮灰白色, 因而有白茨根, 白竻根等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