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中湯的功效與作用
調中湯自古被譽為治病的良藥。 它對於很多疾病均效果顯著。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調中湯的具體的功效。
【處方】 當歸、肉桂(去粗皮)、川芎、白芍藥、附子(炮)、良薑, 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炮製】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治產後腸胃虛怯, 寒邪所侵, 及未滿月, 飲冷當風, 乘虛襲留於肓膜, 散於腹脅, 腹痛作陣, 或如錐刀所刺, 流入大腸, 水穀不化, 洞瀉腸鳴, 或下赤白, 脅侾脹, 或走痛不定, 急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匕, 水三盞, 煎至一盞, 去滓, 熱服。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 炒白術4.5克, 當歸9克, 酒炒白芍4.5克, 茯苓4.5克, 木香3克, 酒炒香附6克,
【功能主治】 調中止痛。 主肝鬱氣滯。 (妊娠腹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2次。
【摘錄】 《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處方】 人參5分, 陳皮4分, 蟬蛻3分, 川芎8分, 甘草2分, 扁豆1錢, 枸杞1錢, 穀芽6分。
【功能主治】 未痘時, 先因吐瀉裡虛, 隨感時行見痘, 目眶低陷, 神情困倦者。
【用法用量】 上加生薑2片, 大棗2個, 水煎服。 此權宜之劑也, 精神稍醒, 即當加減。
【摘錄】 《救偏瑣言·備用良方》
【處方】 大黃2兩, 葛根2兩, 黃芩2兩, 芍藥2兩, 桔梗2兩, 茯苓2兩, 槁本2兩, 白術2兩, 甘草(炙)2兩。
【功能主治】 和胃氣。 主夏月及初秋, 忽有暴寒, 折于盛熱, 熱結四肢, 則壯熱頭痛;寒傷於胃, 則下痢, 或血或水, 或赤帶下, 壯熱且悶, 脈微且數。
【用法用量】 以水9升, 煮取3升, 分3次服, 服別相去二食久,
【注意】 忌海藻、菘菜, 豬肉、酢物、桃李、雀肉等。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葛根、槁本、甘草解表藥也;黃芩、芍藥、甘草清熱藥也;大黃、黃芩、甘草攻裡藥也;茶、術、桔梗、甘草和中藥也。 為小兒寒鬱熱邪, 腹痛下痢之的方, 功用與人參敗毒散相仿。
【摘錄】 《外台》卷一引《古今錄驗》
【處方】 薤白(切)1升, 枳實6個(炙), 橘皮3個, 大棗12個, 粳米3合, 香豉6合。
【制法】 上藥切。
【功能主治】 調和五臟。 主胃氣虛, 不欲食, 四肢重, 短氣。
【用法用量】 以水6升, 先煮薤, 得4升, 納諸藥, 煮取1升半, 適寒溫, 分2次服。
【摘錄】 《外台》卷八引《范汪方》
【處方】 人參、黃耆、炙甘草、白芍(酒炒)、白術、木香、陳皮。
【功能主治】 痘瘡吐瀉止後。
【用法用量】 加大棗為引, 水煎服。
【摘錄】 《片玉痘疹》卷六
【處方】 麥門冬半兩, 幹棗1兩, 茯苓半兩, 甘草半兩(炙), 桂心半兩, 當歸半兩, 芍藥半兩。
【制法】 上藥切。
【功能主治】 補益氣力。 主虛勞。
【用法用量】 以水8升, 煮取3升, 去滓, 每服1升, 日3次。
【注意】 忌生蔥、海藻、菘菜、醋物。
【摘錄】 《外台》卷十七引《古今錄驗》
【處方】 當歸、芍藥、白術、茯苓、木香、黃連、檳榔、枳殼。
【功能主治】 痢, 裡急後重。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處方】 蒼術1錢2分, 白術1錢2分, 當歸1錢2分, 白芍1錢2分, 滑石1錢2分, 青皮1錢2分, 黃芩1錢2分, 黃連(薑炒)1錢2分, 生地1錢2分, 檳榔6分。
【功能主治】 痢不拘新久, 紅白雜下, 裡急後重, 腹痛。
【用法用量】 上用水2鐘, 煎服。
【摘錄】 《便覽》卷二
【處方】 人參5分, 白術5分, 茯苓5分, 甘草(炙)5分, 白芷5分, 藿香5分, 石蓮子(去心)5分, 天麻(煨)5分, 橘皮5分, 木香5分, 半夏曲5分,
【功能主治】 和脾胃, 止吐瀉, 正氣溫中。 主小兒慢驚。
【用法用量】 上加生薑、大棗, 水煎服。
【摘錄】 《誠書》卷八
【處方】 生黃耆、白薑蠶、甘草、當歸、白茯苓、炒扁豆、炒白芍、苡仁、連翹。
【功能主治】 小兒病後虛熱, 生口瘡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幼科直言》卷五
【處方】 當歸、白芍(炒)、川芎、甘草(炙)、附子(制)、肉桂。
【功能主治】 產後瀉痢。 產後未滿月, 風邪乘虛襲之, 留於盲膜, 散於腹肋, 故腹中陣陣作痛, 水穀不化, 脹鳴泄瀉。
【摘錄】 《盤珠集》卷中
【處方】 藿香、枳實、砂仁、甘草、蒼術、茯苓、陳皮、青皮、半夏、厚樸。
【功能主治】 風疹。 由脾虛感受風邪而作者。
【摘錄】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處方】 茯苓1錢, 當歸1錢, 白芍1錢, 陳皮1錢, 白術1錢半。
【功能主治】 小兒一切浮腫。
【摘錄】 《幼科釋迷》卷六
【處方】 潞參1錢半, 白術1錢半(炒), 雲苓1錢, 蔻米5分(研), 炮薑5分, 砂仁8分(炒), 木香1分, 官桂1錢, 扁豆1錢(炒), 制草5分。
【功能主治】 小兒傷乳食, 瀉後脾胃虛, 噦, 吐瀉。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揣摩有得集》
【處方】 豬苓、茯苓、半夏、厚樸、大腹皮、陳皮、木瓜、甘草、紫蘇、木通、白術。
【功能主治】 產後腹脹肋疼, 泄瀉痢疾, 或塊在腹中, 或隱或現, 並治敗血沖脾。
【用法用量】 加砂仁7粒, 大棗3個(去核), 生薑1片, 煎水服。
【摘錄】 《女科指南》
【別名】 調中散
【處方】 白術2兩, 乾薑(炮)2兩, 當歸(切, 焙)2兩, 人參2兩, 赤茯苓(去黑皮)2兩, 桂(去粗皮)1兩半, 五味子1兩, 甘草(炙)1兩。
【制法】 上(口父)咀, 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心掣, 胸中少氣, 善咳善泄。
【用法用量】 調中散(《宣明論》卷一)。
【各家論述】 《古方選注》:方中桂枝、乾薑、五味開太陽;以參、術、炙草闔陽明;而獨倍加桂枝,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六
【處方】 陳粟米3兩(炒), 縮砂1兩, 香茸1兩, 零陵香1兩, 藿香1兩, 香附子1兩, 甘草1兩, 白扁豆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暑氣。
【用法用量】 每服2錢, 生薑煎服, 不拘時候。
【摘錄】 《雞峰》卷五
【處方】 白術、茯苓、當歸、黃耆、木香、廣皮、甘草。
【功能主治】 脾氣損傷。 氣脹咽滿, 噫氣, 食不得下, 四肢不和, 面黃喘咳, 腫脹脾泄, 脈右關細軟。
【摘錄】 《症因脈治》卷二
【處方】 良薑1兩, 當歸1兩, 桂心1兩, 芍藥1兩, 附子(炮)1兩, 川芎1兩, 甘草(炙)5錢。
【功能主治】 產後腹痛兼瀉痢。 由產後腸胃虛怯、寒邪易侵, 若未滿月, 飲冷當風, 則腹痛陣作, 或如錐刀所刺, 水穀不化, 洞泄腸鳴,或下赤白,胠脅(月真)脹,或走痛不定。
【用法用量】 《重訂嚴氏濟生方》有人參半兩。
【摘錄】 《產育寶慶集》卷上
【處方】 厚樸4兩,枳實3兩,桂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脾胃不調,冷氣暴折,客乘於中,寒則氣收聚,聚則壅遏不通,卒然脹滿,餘無所苦,脈弦遲。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 《雞峰》卷十三
【處方】 白術、川芎、當歸、熟地、人參、黃耆、蒼術、甘草、陳皮、川斷、香附、砂仁、柴胡、烏梅、大棗。
【功能主治】 理順三焦,養血安胎。主妊娠四月,胎動不安。
【摘錄】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二
【處方】 陳皮、半夏、甘草、雲苓、歸身、川芎、白芍(酒炒)、生地、銀柴胡、秦艽、香附(酒炒)、益母草、丹皮、砂仁、煨薑、大棗。
【功能主治】 扶養脾胃。主產後蓐勞,由外傷風冷,內傷憂勞思慮,月內將養失宜。外症咳嗽口渴,頭昏氣喘,四肢不舉,百節疼痛,寒熱如瘧,盜汗,心膈煩悶,沉重著床,病人困倦,不知痛苦。
【各家論述】 是方四物佐丹皮養血滋陰,二陳加香附以行氣和胃,秦艽祛風,銀柴胡清熱,外感內傷兩無所損,而元氣平復矣。
【摘錄】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處方】 木香1錢(不見火),防風(去蘆)1分,黃耆(蜜炙)1分,炙甘草1分,人參(去蘆)2兩,白茯苓(去皮)2兩,當歸(去蘆,酒浸)2兩,熟幹地黃2兩(洗),罌粟殼(去頂蒂瓤)半兩(剪碎,蜜拌炒令黃)。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赤白痢。由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相博,血滲入腸,則為瀉痢,重者血與膿相雜,狀如濃涕,輕者濃血上赤脈,狀如魚腦,日夜不絕,臍腹(疒丂)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3大錢,水1盞,加生薑3片,棗子1個,煎至7分,去滓,食前通口服。
【摘錄】 《魏氏家藏方》卷七
【處方】 白術、乾薑、白茯苓、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內傷寒。寒熱間作,腕後有斑3-5點,鼻中微血出,兩手脈沉澀,胸膈四肢,按之珠無大熱。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1盞半煎。
【各家論述】 內傷寒,完顏小將軍病寒熱間作,腕後有斑3-5點,鼻中微血出,兩手脈沉澀,胸膈四肢,按之珠無大熱,此內傷寒也。問之,因暑臥殿角傷風,又渴飲冰酪水,此外感者輕,內傷者重,外從內病,俱為陰也,故先斑後衄,顯內陰症,寒熱間作,脾亦有之,非少陽之寒熱也,與調中湯數服而愈。
【摘錄】 《陰證略例》
【處方】 白術2兩,茯苓1兩,丁香半兩,厚樸2兩(生薑汁炒),半夏1兩(湯浸7次,切,焙乾),甘草1兩(炙赤色),肉桂半兩(忌火),檳榔2對(銼碎)。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傷寒後脾胃氣不和。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5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日進3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一四六引《保生回車論》
【處方】 制厚樸1兩,陳皮(去白)1兩,制半夏1兩,白術1兩半,人參5錢,甘草(炙)3錢。
【功能主治】 腹脹胃虛空,關脈浮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兩,水2盞,加生薑7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雲歧子脈訣》
【別名】 調中疏邪湯
【處方】 蒼術1錢半,陳皮1錢,砂仁1錢,藿香1錢,芍藥(炒)1錢,甘草(炙)1錢,桔梗1錢,半夏1錢,白芷1錢,羌活1錢,枳殼1錢,川芎半錢,麻黃半錢,桂枝半錢。
【功能主治】 內傷外感而發明斑。食積挾外感發熱。
【用法用量】 調中疏邪湯(《醫學入門》卷七)。
【各家論述】 :《醫方考》,內傷則裡熱,外感則表熱,兩熱而無泄,故令斑爛。內傷者,調其中,蒼、陳、砂、藿、半、芍、枳、桔,皆調中藥也;外感者,疏其表,麻、桂、羌、芎、芷、草,皆疏表藥也。表裡治而斑自愈矣。
【摘錄】 《丹溪心法》卷二
【處方】 枳殼2錢(煮過),陳皮1錢,半夏1錢,人參1錢。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吐逆。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盞,加生薑、大棗,煎至6分,溫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三九四
【處方】 人參、茯苓、白術、木香、乾薑、藿香、香附(炒,去毛)、縮砂仁、甘草(炙)、丁香各等分。
【功能主治】 小兒傷乳食,瀉後脾胃虛,噦,吐瀉。
【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服。
【摘錄】 《保嬰撮要》卷七
【處方】 葛根、黃芩、白術、桔梗、槁本、赤芍藥、白芍藥、甘草(炙)各等分。
【功能主治】 滯下。似瀉非瀉,似痢非痢。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溫服。
【摘錄】 《醫統》卷八十三
【處方】 人參10兩,白茯苓(去黑皮)10兩,紫河車2兩,甘草2兩(生)。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胃熱腸寒,食已輒饑,小腹痛脹。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 人參半錢,白茯苓半錢,川白芷半錢,白術半錢,石蓮肉半錢,龍腦半錢,麝香半錢,蘆薈半錢,熊膽半錢,膩粉半錢(研),胡黃連1錢,使君子1錢,青黛(研)1錢,香墨半兩(研)。
【制法】 上胡黃連、使君子為末,餘研極細,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和胃氣,止吐瀉,溫中正氣。主小兒急驚。
【用法用量】 每服2丸,煎金錢薄荷湯磨下。經宿取惡物,便安。
【摘錄】 《普濟方》卷三七一
【處方】 白芍藥4兩,續斷1兩,芎藭1兩,甘草1兩,白術3兩,柴胡3兩,當歸1兩半,烏梅1升,生薑4兩,厚樸3兩,枳實3兩,生李根3兩,白皮3兩。
【功能主治】 曾傷四月胎者,當預服。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3升,分4服,日3夜1,8日後複服1劑。
【注意】 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行義》:調中者,調土中之墩阜坎陷也。土為萬物之母,一息不調,便生疾苦,況曾傷四月之孕,至此能無坎陷乎?固之之法,阜則削之,陷則培之。方中枳實、厚樸削平敦阜之劑也;白術、甘草運平坎陷之劑也;芎、歸、芍、續疏通泉脈之劑也;柴胡、李根,一升清陽,一降逆氣;生薑、烏梅,一宣上壅,一固下脫。務令中州之氣無過不及,以平為期,則胎息之運動綽有餘地,孰謂立方之名無深意存焉。
【摘錄】 《千金》卷二
上面介紹了調中湯是怎樣製作出來的,飲用調中湯可以幫助我們治療一些方面的問題。但是想要體會到方劑帶來的好處或是功效,只有去食用它們才知道哦。大家有沒有興趣試一試呢。
洞泄腸鳴,或下赤白,胠脅(月真)脹,或走痛不定。
【用法用量】 《重訂嚴氏濟生方》有人參半兩。
【摘錄】 《產育寶慶集》卷上
【處方】 厚樸4兩,枳實3兩,桂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脾胃不調,冷氣暴折,客乘於中,寒則氣收聚,聚則壅遏不通,卒然脹滿,餘無所苦,脈弦遲。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 《雞峰》卷十三
【處方】 白術、川芎、當歸、熟地、人參、黃耆、蒼術、甘草、陳皮、川斷、香附、砂仁、柴胡、烏梅、大棗。
【功能主治】 理順三焦,養血安胎。主妊娠四月,胎動不安。
【摘錄】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二
【處方】 陳皮、半夏、甘草、雲苓、歸身、川芎、白芍(酒炒)、生地、銀柴胡、秦艽、香附(酒炒)、益母草、丹皮、砂仁、煨薑、大棗。
【功能主治】 扶養脾胃。主產後蓐勞,由外傷風冷,內傷憂勞思慮,月內將養失宜。外症咳嗽口渴,頭昏氣喘,四肢不舉,百節疼痛,寒熱如瘧,盜汗,心膈煩悶,沉重著床,病人困倦,不知痛苦。
【各家論述】 是方四物佐丹皮養血滋陰,二陳加香附以行氣和胃,秦艽祛風,銀柴胡清熱,外感內傷兩無所損,而元氣平復矣。
【摘錄】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處方】 木香1錢(不見火),防風(去蘆)1分,黃耆(蜜炙)1分,炙甘草1分,人參(去蘆)2兩,白茯苓(去皮)2兩,當歸(去蘆,酒浸)2兩,熟幹地黃2兩(洗),罌粟殼(去頂蒂瓤)半兩(剪碎,蜜拌炒令黃)。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赤白痢。由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相博,血滲入腸,則為瀉痢,重者血與膿相雜,狀如濃涕,輕者濃血上赤脈,狀如魚腦,日夜不絕,臍腹(疒丂)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3大錢,水1盞,加生薑3片,棗子1個,煎至7分,去滓,食前通口服。
【摘錄】 《魏氏家藏方》卷七
【處方】 白術、乾薑、白茯苓、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內傷寒。寒熱間作,腕後有斑3-5點,鼻中微血出,兩手脈沉澀,胸膈四肢,按之珠無大熱。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1盞半煎。
【各家論述】 內傷寒,完顏小將軍病寒熱間作,腕後有斑3-5點,鼻中微血出,兩手脈沉澀,胸膈四肢,按之珠無大熱,此內傷寒也。問之,因暑臥殿角傷風,又渴飲冰酪水,此外感者輕,內傷者重,外從內病,俱為陰也,故先斑後衄,顯內陰症,寒熱間作,脾亦有之,非少陽之寒熱也,與調中湯數服而愈。
【摘錄】 《陰證略例》
【處方】 白術2兩,茯苓1兩,丁香半兩,厚樸2兩(生薑汁炒),半夏1兩(湯浸7次,切,焙乾),甘草1兩(炙赤色),肉桂半兩(忌火),檳榔2對(銼碎)。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傷寒後脾胃氣不和。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5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日進3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一四六引《保生回車論》
【處方】 制厚樸1兩,陳皮(去白)1兩,制半夏1兩,白術1兩半,人參5錢,甘草(炙)3錢。
【功能主治】 腹脹胃虛空,關脈浮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兩,水2盞,加生薑7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雲歧子脈訣》
【別名】 調中疏邪湯
【處方】 蒼術1錢半,陳皮1錢,砂仁1錢,藿香1錢,芍藥(炒)1錢,甘草(炙)1錢,桔梗1錢,半夏1錢,白芷1錢,羌活1錢,枳殼1錢,川芎半錢,麻黃半錢,桂枝半錢。
【功能主治】 內傷外感而發明斑。食積挾外感發熱。
【用法用量】 調中疏邪湯(《醫學入門》卷七)。
【各家論述】 :《醫方考》,內傷則裡熱,外感則表熱,兩熱而無泄,故令斑爛。內傷者,調其中,蒼、陳、砂、藿、半、芍、枳、桔,皆調中藥也;外感者,疏其表,麻、桂、羌、芎、芷、草,皆疏表藥也。表裡治而斑自愈矣。
【摘錄】 《丹溪心法》卷二
【處方】 枳殼2錢(煮過),陳皮1錢,半夏1錢,人參1錢。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吐逆。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盞,加生薑、大棗,煎至6分,溫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三九四
【處方】 人參、茯苓、白術、木香、乾薑、藿香、香附(炒,去毛)、縮砂仁、甘草(炙)、丁香各等分。
【功能主治】 小兒傷乳食,瀉後脾胃虛,噦,吐瀉。
【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服。
【摘錄】 《保嬰撮要》卷七
【處方】 葛根、黃芩、白術、桔梗、槁本、赤芍藥、白芍藥、甘草(炙)各等分。
【功能主治】 滯下。似瀉非瀉,似痢非痢。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溫服。
【摘錄】 《醫統》卷八十三
【處方】 人參10兩,白茯苓(去黑皮)10兩,紫河車2兩,甘草2兩(生)。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胃熱腸寒,食已輒饑,小腹痛脹。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 人參半錢,白茯苓半錢,川白芷半錢,白術半錢,石蓮肉半錢,龍腦半錢,麝香半錢,蘆薈半錢,熊膽半錢,膩粉半錢(研),胡黃連1錢,使君子1錢,青黛(研)1錢,香墨半兩(研)。
【制法】 上胡黃連、使君子為末,餘研極細,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和胃氣,止吐瀉,溫中正氣。主小兒急驚。
【用法用量】 每服2丸,煎金錢薄荷湯磨下。經宿取惡物,便安。
【摘錄】 《普濟方》卷三七一
【處方】 白芍藥4兩,續斷1兩,芎藭1兩,甘草1兩,白術3兩,柴胡3兩,當歸1兩半,烏梅1升,生薑4兩,厚樸3兩,枳實3兩,生李根3兩,白皮3兩。
【功能主治】 曾傷四月胎者,當預服。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3升,分4服,日3夜1,8日後複服1劑。
【注意】 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行義》:調中者,調土中之墩阜坎陷也。土為萬物之母,一息不調,便生疾苦,況曾傷四月之孕,至此能無坎陷乎?固之之法,阜則削之,陷則培之。方中枳實、厚樸削平敦阜之劑也;白術、甘草運平坎陷之劑也;芎、歸、芍、續疏通泉脈之劑也;柴胡、李根,一升清陽,一降逆氣;生薑、烏梅,一宣上壅,一固下脫。務令中州之氣無過不及,以平為期,則胎息之運動綽有餘地,孰謂立方之名無深意存焉。
【摘錄】 《千金》卷二
上面介紹了調中湯是怎樣製作出來的,飲用調中湯可以幫助我們治療一些方面的問題。但是想要體會到方劑帶來的好處或是功效,只有去食用它們才知道哦。大家有沒有興趣試一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