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不離身是一種“病”?
指導專家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楊放如
新聞背景
近日, 新加坡一些精神病專家正向該國衛生部門提議, 把網絡成癮癥和手機上癮癥列為精神疾病。
據了解,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助理教授特麗莎·林這樣定義手機上癮:用戶不停查看手機;或者用戶當無法使用手機時表現對數碼設備的渴望, 感到焦慮, 導致學習和工作效率下降。 特麗莎·林同時指出, 父母不能為了安撫哭鬧的孩子而給他們玩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
莫非總想著手機、玩手機, 真的會是病?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楊放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智能手機讓“低頭族”比比皆是
這已成為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無論走在哪里, 吃飯、聚會、開會、走路、排隊、過馬路甚至開車的時候都能看見捧著手機不放的人, 很多人都習慣當“低頭族”——玩著智能手機, 刷完微博刷微信, 逛逛人人網, 再上個淘寶。
剛工作的小王告訴記者, 真的覺得自己有點上癮了:手機放在身邊, 有時候沒有電話打入, 卻感覺有人給自己打電話, 隨時隨地都想查看手機,
手機上癮并非年輕人的專利, 今年50多歲的林先生最近剛換了智能手機就有了相見恨晚的感情。 “我拿個手機天下大事都知道了。 最近世界杯, 在手機上下載一個視頻, 所有的精彩都不會錯過, 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看。 ”林先生說。
也就是說, 人們對手機的依賴使得人際間常以一種身體缺席的形式在虛擬空間出現, 缺乏面對面的溝通交流。 特別是年輕人, 不分各種場合, 時時依賴手機, 缺乏對社會的認知與參與, 或使他們對人情疏遠、對世事冷漠。
充實生活是擺脫手機上癮的關鍵
楊放如表示, 對電子設備的依賴有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和健康隱患。
對于怎樣擺脫手機成癮, 楊放如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1.培養自控能力, 有意識地實現“人機”分離
首先是控制每天玩手機的時間,
2.善用閑暇時間, 化無聊為成長
往往是在感覺空虛、郁悶、煩躁時, 我們會玩手機, 但這不會從根本上真正地釋放壓力與煩惱, 有時會越玩越悶, 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有關心理學研究認為, 當人們在被動、消極的活動后, 如看肥皂劇或玩游戲、玩麻將等, 因心理成長體驗往往較少, 玩過后又會陷入新一輪的空虛無聊之中,
3.培養手機使用的良好習慣
使用手機一定要注意適度, 手指、手腕等關節長時間活動后要注意適當休息, 保持正確姿勢。 不管是發微博、發微信, 還是打游戲, 最好是10分鐘左右休息一下, 適當運動, 改變姿勢, 當出現頭頸痛、干眼癥、頸椎病、失眠癥等疾病時需要及時就醫。
總之, 造成手機依賴的原因多種多樣, 要戒掉“手機癮”需要循序漸進, 需要耐心。 但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當經過自我調整“手機癮”仍無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