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手機不離身是一種“病”?

指導專家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楊放如

新聞背景

近日, 新加坡一些精神病專家正向該國衛生部門提議, 把網絡成癮癥和手機上癮癥列為精神疾病。

據了解,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助理教授特麗莎·林這樣定義手機上癮:用戶不停查看手機;或者用戶當無法使用手機時表現對數碼設備的渴望, 感到焦慮, 導致學習和工作效率下降。 特麗莎·林同時指出, 父母不能為了安撫哭鬧的孩子而給他們玩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

莫非總想著手機、玩手機, 真的會是病?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楊放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把網絡、手機成癮列入精神疾病, 目前在醫學上尚缺乏一致的診斷標準, 但無節制地長時間頻繁使用手機, 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諸多的心身傷害及對學習、工作與人際交往產生不良影響。

智能手機讓“低頭族”比比皆是

這已成為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無論走在哪里, 吃飯、聚會、開會、走路、排隊、過馬路甚至開車的時候都能看見捧著手機不放的人, 很多人都習慣當“低頭族”——玩著智能手機, 刷完微博刷微信, 逛逛人人網, 再上個淘寶。

剛工作的小王告訴記者, 真的覺得自己有點上癮了:手機放在身邊, 有時候沒有電話打入, 卻感覺有人給自己打電話, 隨時隨地都想查看手機,

一旦離開手機就會焦急難耐、沒有安全感、渾身不自在, 和朋友聚會, 也總是忍不住拿出手機看一看。

手機上癮并非年輕人的專利, 今年50多歲的林先生最近剛換了智能手機就有了相見恨晚的感情。 “我拿個手機天下大事都知道了。 最近世界杯, 在手機上下載一個視頻, 所有的精彩都不會錯過, 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看。 ”林先生說。

也就是說, 人們對手機的依賴使得人際間常以一種身體缺席的形式在虛擬空間出現, 缺乏面對面的溝通交流。 特別是年輕人, 不分各種場合, 時時依賴手機, 缺乏對社會的認知與參與, 或使他們對人情疏遠、對世事冷漠。

充實生活是擺脫手機上癮的關鍵

楊放如表示, 對電子設備的依賴有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和健康隱患。

許多人無時無刻不在使用電子通訊設備, 首先在馬路上低頭看手機, 不注意周圍人行車流的情況, 極易發生交通事故。 坐地鐵或公交車時, 身邊的人們人手一部手機, 那些不玩手機的人反倒顯得格格不入。 這讓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患上頸椎病。 長時間盯著手機看視頻、玩游戲等, 容易導致視疲勞、干眼癥、結膜炎、近視等多種眼科疾病。 此外, 人們如果在學習或工作中無法抵制電子設備的誘惑, 就有可能因為頻繁查看手機而無法專注做事, 從而影響了日常的學習和工作。

對于怎樣擺脫手機成癮, 楊放如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1.培養自控能力, 有意識地實現“人機”分離

首先是控制每天玩手機的時間,

從手機所提供的微博微信、手機網頁、手機游戲等虛擬空間中走出來;再者每周設定一個“無信息日”, 關掉手機、電腦、網絡等, 加強與現實中親朋好友的聯系, 增加其他戶外活動。 這樣不久就會發現, 離開手機一整天或一段時間, 或者睡前不看手機、不刷微博, 其實生活也不會缺少什么, 這樣可逐步走出手機依賴。

2.善用閑暇時間, 化無聊為成長

往往是在感覺空虛、郁悶、煩躁時, 我們會玩手機, 但這不會從根本上真正地釋放壓力與煩惱, 有時會越玩越悶, 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有關心理學研究認為, 當人們在被動、消極的活動后, 如看肥皂劇或玩游戲、玩麻將等, 因心理成長體驗往往較少, 玩過后又會陷入新一輪的空虛無聊之中,

周而復始。 因此, 每個人都需要掌握一套適合自己填補生活空虛的方法, 比如看書、練字畫畫、參與某種運動或訓練某種特定技能等, 這樣也自然減少了手機依賴, 成功、幸福就屬于那些善用閑暇時間、化無聊為成長的人。

3.培養手機使用的良好習慣

使用手機一定要注意適度, 手指、手腕等關節長時間活動后要注意適當休息, 保持正確姿勢。 不管是發微博、發微信, 還是打游戲, 最好是10分鐘左右休息一下, 適當運動, 改變姿勢, 當出現頭頸痛、干眼癥、頸椎病、失眠癥等疾病時需要及時就醫。

總之, 造成手機依賴的原因多種多樣, 要戒掉“手機癮”需要循序漸進, 需要耐心。 但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當經過自我調整“手機癮”仍無法控制,

且已經嚴重影響到身體、學習、工作或社交功能時, 最好盡早尋找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不要再讓“手機依賴”長期“綁架”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