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藥價、高回扣只是“惡果”,真正的“禍根”怎麼剷除?
上海、湖南6家大型醫院的個別醫生收取藥品回扣, 比例高達藥品價格的30%~40%, 甚至有醫生3分鐘內收取4份回扣, 而醫藥代表的提成則為藥品價格的10%。 近日爆出的這則電視新聞, 在行業內外引發一系列強烈反響, 兩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迅速行動, 對報導中涉及的藥品回扣事件展開調查;國家衛生計生委也連夜回應, 嚴查高藥價回扣歪風, 並派出督查組分赴滬湘兩地。
無可辯駁, 醫生收受回扣于情、于理、於法都是說不過去的。 但是, 問題到底有多嚴重?所有藥品都有高達三四成的回扣空間嗎?有多少醫生在往自己兜裡揣著回扣?沒有嚴謹的調查不能妄下定論, 儘管醫院、醫生有使用高價藥的衝動和傾向, 甚至收受回扣成為行業“潛規則”的說法已經由來已久。
事實上, 對我國醫藥衛生體制弊病有所瞭解的人都該知道, 高藥價、高回扣只是容易看到的“惡果”,
“
從缺醫少藥的時代走來, 我國的藥品市場一直處於品質低下而秩序混亂的狀態, 重複生產、惡性競爭, 長期的價格管制導致一定的市場失靈。
”
如此一來, “醫”的供血不足產生利益需求, “藥”的定價虛高留出輸送空間, 就造成了過度醫療和藥品回扣的畸形現象;如果醫藥分開的改革沒有真正到位, 無論藥品以何種方式採購和使用, 這種利益輸送可能都很難從根源上剜除,
“
從管理粗放的時代走來, 雖然我國已經建立起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 但醫保基金的管理距離科學化、精細化的要求仍然相去甚遠。
”
長期以來, 醫保基金傾向於定額包乾式的簡單管理, 通過“四兩撥千斤”的經濟杠杆規範臨床醫療行為, 促使藥價回歸合理的作用遠遠沒有得到發揮和利用;醫保的秤砣找不准位置, 醫改這桿秤就很難保持平衡。
如此, 高藥價、高回扣是公眾容易看見的問題表像, 其背後隱藏的種種體制機制錯位才是問題的本質。 近年來, 新一輪醫改克服種種困難逐步推向深入, 也正在觸及根本性的體制問題, 在這樣的時間視窗爆出“大新聞”,
本欄目文章不代表編輯部觀點
投稿請發至mzpljkb@163.com
文/健康報記者 劉志勇
圖/源自網路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 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自助獲取轉載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