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心理有助長壽 真心助人等於增壽4年
如果向長壽老人取經, 也許有人會告訴你每天要走7裡地, 另一人會聊聊三餐少不了玉米粥……由於遺傳基因、生活地域和習慣不同, 長壽秘訣始終沒有標準答案。 不過, 細數這些壽星的養生之道, 都離不開一個健康的心態。 這就像《黃帝內經》裡所說,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 以下六種健康心理尤其能夠讓您長壽。
與人為善、助人為樂。 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薩拉·康拉思博士研究發現, 真心實意地幫助他人可以增壽4年, 因為給人無私的幫助可以激發體內“護理行為系統”, 促進“親密激素”等有益身體恢復的激素分泌。
保持適度的樂觀。 人都會追求積極、正向和美好的目標, 但生活無法十全十美, 對待這些缺憾, 關注“得”還是“失”就是樂觀和悲觀的區別了。 俗話說“笑一笑, 十年少”, 樂觀豁達是利於長壽的好性格, 把憂愁煩惱放一邊, 可以減少發病率。 不過, 這種心態如果太過了就會適得其反。 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一項4萬人參與的研究發現, 太樂觀的人更可能做一些高危行為,
樂於維護人際關係。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一項新研究發現, 無論內心是否感到孤獨, 沒有社交都會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風險;相反, 社交生活能增壽。 因為人際交往一方面刺激了腦神經活動, 另一方面啟動了敏銳的情緒體驗。 可以說, “攢朋友就是攢健康”。 孤僻性格易導致消極情緒, 找不到同伴, 沒有人傾訴, 缺少了支持, 就會增加壓力、炎症和心血管疾病危險。
生活有追求、有目標。 很多人認為, 早退休早享福。 但新研究發現, 人退休後, 如果無所事事, 沒有了生活目標, 很快精神和身體狀況都會快速下滑。 相比之下, 退休後繼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追求、有愛好的老人壽命更長。 因為他們有事可忙, 有寄託, 也找到了工作的替代品。 其實, 有追求的意義就在於獲得樂趣, 因此只要真心喜歡、能帶來快樂的事情都可以做, 比如養養花草、做做飯、下棋、跳舞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 定的這個目標要切實可行,
對自己態度認真。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路易斯·特曼進行了一項長壽研究。 結果發現, 認真是長壽的一大標誌, 尤其是對自己認真, 對健康認真。 這類人通常會有合理的生活規劃, 並且能夠付諸實施, 而且認真的人更注重細節。 這兩個特徵都直接影響了一個人的生活模式, 比如活得更規律, 會約束自己, 生活有節制, 更符合醫學上的健康標準, 持續進行鍛煉、均衡飲食等保健行為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 認真可貴, 卻千萬不能較真, 把規則、例律神化, 一旦打破一次, 就可能心煩意亂。 要告訴自己, 生活本身就有很多不可預期的因素。
節哀制怒, 不生氣。 人活於世, 五味雜陳, 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