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收視率高壓致養生節目氾濫

“專家”頻頻倒下曝養生節目監管漏洞

電視臺人員披露養生成“收視率救星”節目多為外包製作

近年來, 養生類電視節目異常火爆。 養生電視節目的湧現, 喚醒了民眾對健康問題的關注和重視, 提高了人們的健康意識和素養。 但與此同時, 因養生行業魚龍混雜, 市場監督體系有待完善, 而普通老百姓對健康知識和資訊還缺乏判斷力, 使得不少人對養生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 如何才能避免良莠不齊的養生節目誤導公眾甚至危害公眾的健康?這一問題, 需要相關監管部門列入考慮範圍並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視點關注

在某電視臺養生類欄目近日的一期節目中, 一位養生專家表示, 炒菜時過早放鹽會讓氯化鈉中的氯揮發出去, 只剩下鈉。 這一觀點被網友認為是違反化學常識。 事後, 這位專家親口承認, 炒菜過早放鹽氯會揮發是自己推測的。

如今, 許多觀眾打開電視螢幕會發現, 大大小小的電視臺都在播出各類養生節目。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收看這類節目, 但充斥螢幕的養生節目品質卻是良莠不齊。 與此同時, 一個巨大的養生市場的形成, 更是毀譽參半。

收視率壓力下養生節目氾濫

記者注意到, 受到廣泛質疑的“鹽”理論出自一段“炒菜出鍋之前再放鹽”的網路視頻, 而該視頻又出自某電視臺養生類節目。

視頻顯示, 當上述節目進行至8分鐘時, 現場專家“中國科學院教授金峰(節目字幕標注, 正確應為金鋒)”說, “炒菜的時候如果過早地放鹽和醬油, 都可以讓裡邊的氯化鈉的氯揮發出去, 就剩下鈉了……”

短短幾天之內, 上述言論的截圖及視頻被轉發上萬次。 很多網友認為該專家的觀點違反化學常識, 甚至有人戲稱, “我的化學白學了”。

針對視頻中的觀點,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表示, 氯化鈉是非常穩定的化合物, 熔點為801℃, 烹調溫度在200℃左右, 在該環境下氯化鈉不會分解, 氯揮發的情況也不會發生, 且鈉是極其活潑的金屬, 遇水會立即生成氫氧化鈉, 不可能只剩下鈉。

之後, 《健康之路》欄目組工作人員表示,

這期節目是由外包的委託公司製作的, 專家是由委託公司找的。

安徽廣播電視臺的一位工作人員認為, 目前國內的養生類節目已超過上百檔。 以往打開電視, 黃金時段大多被新聞類節目和熱播電視劇佔據。 可現在, 養生類節目異軍突起, 不僅佔據了不少電視臺的黃金時段, 有些還把它當成“收視率救星”。 而且, 只要和養生沾邊的節目, 哪怕在非黃金時間播出甚至重播, 也有無數老老少少的“粉絲”在電視機前虔誠等候。

“來自收視率的壓力太大, 所以電視臺熱衷於播養生節目。 養生專家的走火, 電視臺所起的作用很大。 ”湖南電廣傳媒的工作人員向記者坦言。

“對於一些權威的電視臺來說, 在做這樣的養生節目的時候除了廣告利益以外,

應該要考慮節目內容的審查, 建立製作後的事後審查機制。 考慮到現在的電視養生節目不是直播, 而是錄播, 就完全有足夠的時間對節目中的專業知識進行審查。 不能一味地追求收視率, 不能再造一個偽養生專家‘張悟本’出來。 如果節目中需要生活常識以外的專業判斷, 應該請求另外的專家把關。 ”北京市律協政府法律顧問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張峻銘說, 在做這樣的節目前, 應當和請來的專家簽訂一個協定, 養生專家承諾對自己所發表的養生言論負法律責任。 節目組應當謹慎聘任有正式醫學背景的專家, 或者有針對性專業知識的專家來做欄目的審查。 養生愛好者支撐養生節目

對於如何辨別養生的真與假, 安徽廣播電視臺的工作人員表示, 據觀察, 偽養生專家一般有幾種歪招。 他們一般會偽造出身, 自稱名醫之後;然後根據人們容易接受的健康觀點, 從傳統文化中牽強附會一些東西, 建立自己的“養生理論”;在“理論”中, 必然有些“驚雷滾滾”的觀點, 如“吃辣椒致癌”、“牛奶是牛喝的”等, 震懾受眾;隨之提供“獨門養生秘方”, 但這些秘方必然過程複雜、不易操作, 作為實踐不成功的藉口;其間摻雜一些晦澀的學術名詞混淆視聽;一旦從“專家”升級成“大師”, 必然要弄更邪門的“妙方”, 如“吃泥鰍祛肝火”等, 吸引“鐵杆粉絲”;最後以響亮的口號打出自己的品牌, 如“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之類。

支撐著氾濫成災的養生節目的,

是一個巨大的養生市場, 以及無數對此癡狂成迷的養生愛好者。

“我是去年10月份買的幾本某老師所著的書, 當時真是每天如饑似渴地閱讀, 感覺如獲珍寶。 還買了很多套送給朋友家人, 我是這樣認為的, 送禮不如送健康。 之後, 我開始調製書裡面所介紹的固元膏。 ”一名養生愛好者成琳向記者描述了她的養生歷程。

成琳告訴記者, 製作好固元膏, 她又從網上買了一些當歸, 送到藥房製成當歸膠囊, 每天吃六粒, 再加兩勺固元膏, 基本做到天天泡腳, 一禮拜兩次的艾葉水泡腳……

“現在, 我只要遇到朋友或同事就介紹某老師, 他們都說我著魔了。 著魔就著魔, 這樣的魔我覺得幸福。 ”成琳說。

光怪陸離的養生“江湖”

上述養生之道, 外人覺得莫名其妙,但當局者卻樂此不疲。

記者注意到,被成琳信奉若神的某老師曾憑藉一本養生書長期蟬聯各大圖書排行榜榜首。但是,不久前,有媒體曝光稱某老師至今仍是初級護士。對於某老師的書,網友則戲稱為“雜誌、報紙上中醫小方子的剪報集”,“可以說是將大眾雜誌上的科普文章、一些醫學雜誌文章、小報醫藥廣告、她自己的胡思亂想拼湊在一起的一個糊塗湯”。

除了某老師外,在養生“江湖”上叫得響字型大小的有:“芒硝治百病”的胡萬林、“山藥薏米王子”中裡巴人、“中醫養生界于丹”曲黎敏、“斷食排毒法”林海峰、“京城太醫”劉弘章、“養生怪傑”魏偉、“排毒教父”林光常等。

在一個又一個的養生明星崛起的同時,陸續倒下的養生“專家”也為數不少。

曾以“排毒教父”而聲名鵲起的所謂臺灣專家林光常就因電視而火遍大江南北。“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一天一個雞蛋,後果就是心臟病”皆是林光常的驚人之語。但最終他因營養餐害人致死被臺灣警方逮捕,被判處7年監禁。事實證明,這個有著博士光環,有海外求學經歷的專家只是一個具備中專文化水準的騙子。

而頭頂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重慶道教協會副會長、縉雲山紹龍觀住持以及重慶市政協委員等諸多頭銜的李一,堪稱國內養生文化的主流代表之一,其忠實信徒中不乏來自社會精英階層的人士,但他的最終結果還是被警方帶走。

在如此眾多的養生學說中,究竟幾分是真幾分是假?北京協和醫學院流行病學的一位元專家告訴記者,養生學說是農業社會經驗醫學的衍生物,精華和糟粕共存。目前市場上打著養生旗號圈錢的人兜售的大多是應該倒掉的“洗澡水”,並非真正的傳統養生精華。今天的科學證據給人們提供了合理搭配、平衡膳食的科學指南,人們如果不按照科學指南去做,而去聽信某些人的花言巧語,這本身就形成了一個增加患病和死亡幾率的健康危險因素。

養生市場監管存空白

“對於一些養生專家的這種不實言論應當追究何種法律責任很難說,因為無法確定是否有、有多少觀眾因為這種言論造成了事實損害,這樣就很難界定賠償問題。”張峻銘說。

對此,衛生法專家卓小勤呼籲政府加強對養生節目的監管力度。“比如一些地方台製作養生節目可能帶有廣告性質,是為了產品或者商家的廣告宣傳,這個應該嚴格禁止;但不是說權威媒體的製作就不會有差錯,也同樣需要介入監管。當下老百姓對這種養生、保健類知識的需求持續增長,對相關電視節目的關注度也提升了,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這樣有利民生的電視節目的專案投入,真正做出有品質的電視養生節目,電視臺也可以利用政府的支持將節目形成一個品牌,在民眾中樹立權威性。”

卓小勤還認為,衛生部應該有認證制度來保證專家的資質、水準。新聞單位可以要求衛生部門提供一個通過認證的專家名單,或者請相關學術團體比如中華醫學會、中華預防醫學會等醫務界最權威的團體來提供這個名單會更準確一些。因為新聞單位如果不瞭解專家情況,就可能會出現誤請偽專家的現象,就像之前的“張悟本”事件。

就養生市場的監管而言,目前同樣是一個空白。

“我國目前專門針對養生保健的監管確實存在著一定空白,衛生監督部門也曾表示,非法行醫是指沒有取得醫生執業資質的人擅自從事醫療活動,例如開具處方藥等。顯然,很多養生行為不在衛生部門的監管之列。從目前的情況看,對養生保健的監管應當由衛生部來負責牽頭和制定相關的管理規範更為合適,也可以通過與工商、公安等部門聯合發文的形式治理養生保健市場,明確各自的審批或監管責任。”張峻銘說。

外人覺得莫名其妙,但當局者卻樂此不疲。

記者注意到,被成琳信奉若神的某老師曾憑藉一本養生書長期蟬聯各大圖書排行榜榜首。但是,不久前,有媒體曝光稱某老師至今仍是初級護士。對於某老師的書,網友則戲稱為“雜誌、報紙上中醫小方子的剪報集”,“可以說是將大眾雜誌上的科普文章、一些醫學雜誌文章、小報醫藥廣告、她自己的胡思亂想拼湊在一起的一個糊塗湯”。

除了某老師外,在養生“江湖”上叫得響字型大小的有:“芒硝治百病”的胡萬林、“山藥薏米王子”中裡巴人、“中醫養生界于丹”曲黎敏、“斷食排毒法”林海峰、“京城太醫”劉弘章、“養生怪傑”魏偉、“排毒教父”林光常等。

在一個又一個的養生明星崛起的同時,陸續倒下的養生“專家”也為數不少。

曾以“排毒教父”而聲名鵲起的所謂臺灣專家林光常就因電視而火遍大江南北。“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一天一個雞蛋,後果就是心臟病”皆是林光常的驚人之語。但最終他因營養餐害人致死被臺灣警方逮捕,被判處7年監禁。事實證明,這個有著博士光環,有海外求學經歷的專家只是一個具備中專文化水準的騙子。

而頭頂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重慶道教協會副會長、縉雲山紹龍觀住持以及重慶市政協委員等諸多頭銜的李一,堪稱國內養生文化的主流代表之一,其忠實信徒中不乏來自社會精英階層的人士,但他的最終結果還是被警方帶走。

在如此眾多的養生學說中,究竟幾分是真幾分是假?北京協和醫學院流行病學的一位元專家告訴記者,養生學說是農業社會經驗醫學的衍生物,精華和糟粕共存。目前市場上打著養生旗號圈錢的人兜售的大多是應該倒掉的“洗澡水”,並非真正的傳統養生精華。今天的科學證據給人們提供了合理搭配、平衡膳食的科學指南,人們如果不按照科學指南去做,而去聽信某些人的花言巧語,這本身就形成了一個增加患病和死亡幾率的健康危險因素。

養生市場監管存空白

“對於一些養生專家的這種不實言論應當追究何種法律責任很難說,因為無法確定是否有、有多少觀眾因為這種言論造成了事實損害,這樣就很難界定賠償問題。”張峻銘說。

對此,衛生法專家卓小勤呼籲政府加強對養生節目的監管力度。“比如一些地方台製作養生節目可能帶有廣告性質,是為了產品或者商家的廣告宣傳,這個應該嚴格禁止;但不是說權威媒體的製作就不會有差錯,也同樣需要介入監管。當下老百姓對這種養生、保健類知識的需求持續增長,對相關電視節目的關注度也提升了,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這樣有利民生的電視節目的專案投入,真正做出有品質的電視養生節目,電視臺也可以利用政府的支持將節目形成一個品牌,在民眾中樹立權威性。”

卓小勤還認為,衛生部應該有認證制度來保證專家的資質、水準。新聞單位可以要求衛生部門提供一個通過認證的專家名單,或者請相關學術團體比如中華醫學會、中華預防醫學會等醫務界最權威的團體來提供這個名單會更準確一些。因為新聞單位如果不瞭解專家情況,就可能會出現誤請偽專家的現象,就像之前的“張悟本”事件。

就養生市場的監管而言,目前同樣是一個空白。

“我國目前專門針對養生保健的監管確實存在著一定空白,衛生監督部門也曾表示,非法行醫是指沒有取得醫生執業資質的人擅自從事醫療活動,例如開具處方藥等。顯然,很多養生行為不在衛生部門的監管之列。從目前的情況看,對養生保健的監管應當由衛生部來負責牽頭和制定相關的管理規範更為合適,也可以通過與工商、公安等部門聯合發文的形式治理養生保健市場,明確各自的審批或監管責任。”張峻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