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施手術 幫助寶寶糾正步態
三歲的小林(化名)出生后8個月, 爸爸就發現他的左臀部明顯大于右側, 兩年多時間輾轉多家醫院求醫, 小林的病還是沒被治好, 學會走路以后變成了一瘸一拐的樣子。 一周前, 小林在南醫三院兒童骨科接受了截骨術, 有望恢復正常步態。
小林的父母介紹, 孩子8個月大時被發現左右臀部大小不對稱, 10個月大時在當地醫院治療, 按摩治療半年后, 孩子走路還是出現明顯的跛行, 后輾轉來到南醫三院兒童骨科就診, 被確診為發育性髖關節脫位。 由于孩子已經三歲, 只能手術治療, 兒童骨科專家團隊為患兒家屬詳細解釋了病情,
建議新生兒6周內
篩查髖關節發育形態
南醫三院兒童骨科主任姚京輝介紹, 發育性髖關節脫位(舊稱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常見的肢體畸形之一, 發病率約1‰~1.5‰, 女嬰發病率高, 一般在出生后4到6周可通過篩查確診。 但該病隱匿性強, 不易早期發現。
對于站立前期的嬰兒, 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很隱蔽, 導致很多父母在孩子開始站立甚至已經行走時才發現問題, 而此時治療對孩子身體創傷較大, 同時也不如早期治療效果好。
由于站立前期的嬰兒臨床表現不明顯, 姚京輝建議家長可于孩子出生后4~6周至專業的篩查機構進行彩超篩查。
寶寶臀紋不對稱
家長要警惕
姚京輝提醒, 家有新生兒的父母, 若發現孩子有下列體征時則應高度警惕。
1.長短腿(單側脫位明顯)。
2.患者髖關節活動少, 活動時受限。 蹬踩力量較健側弱。 常處于屈曲位, 不能伸直。
3.髖外展角度不相同, 外展受限, 腿曲起來的時候出現聲響或是分不開。
4.臀紋不對稱, 腿紋不對稱。
雖然雙側臀紋腿紋不對稱, 并不是可靠的提示髖關節脫位的指征(某些髖關節脫位的患兒, 雙側臀紋并無差異, 特別是雙側脫位者), 但是作為普通家長而言, 這個體征是最容易觀察到的。
學步兒童“鴨行”
不一定是缺鈣
此外, 當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開始站立及行走時, 其異常癥狀開始突顯。 學步期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有以下表現:站立時一側足尖著地;行走的時間較正常寶寶晚;單側髖關節脫位時, 寶寶步態呈跛行;雙側脫位時, 站立時骨盆前傾, 臀部后翹, 行走呈鴨行步態。 姚京輝說, 很多家長直到孩子學步, 步態異常仍不以為意, 認為是正常現象, 或者認為是缺鈣, 導致延誤治療。 其實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只要早發現、早治療, 很大一部分寶寶可以完全治愈。 (全媒體周潔瑩 通訊員游華玲)
[責編: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