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壺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Ténɡ Hú
【別名】石疥;大石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藤壺科動物白脊藤壺的肉或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lanus albicostatus Pilsbry
採收和儲藏:全年抱歉可采, 取肉, 鮮用。 或取殼洗淨, 除去雜質即可。
【原形態】白脊藤壺, 殼圓錐形, 密集生長的個體呈圓筒形, 峰吻閃電戰直徑約20mm, 高12-14mm, 殼口稍展開, 略呈五邊形, 殼析表面具有粗細不等的許多白色縱肋, 肋間凹處深暗紫色或灰褐色, 但有些個體橫糊不清, 尤其上部殼表全呈灰白色。 年幼個體, 肋多不明顯, 殼口緣成鋸齒狀, 幅部稍寬, 頂緣斜, 表面具平行橫紋。 板較寬闊, 表面有顯著的生長線, 在中央部稍低陷,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營固著生活, 群棲於岩石相潮間帶中潮區的上部, 常形成白色的藤壺帶, 尤以內灣鹽度較低, 水質澄清處分佈較多。
資源分佈: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佈。
【藥理作用】100%藤壺水煎液20ml/kg腹腔注射, 顯著提高小鼠負壓耐缺氧能力。 100%藤壺水煎醇溶液作用不顯著。
【性味】味鹹;性涼
【功能主治】制酸止痛;解毒療瘡。 主胃痛吞酸;水火燙傷;小兒頭癤;疔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殼煎湯, 30-60g。 外用:肉適量, 搗爛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