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要溫補避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 大雪是“十一月(農曆)節, 大者盛也, 至此而雪盛也”, 這是古人對大雪的解釋。 相對于小雪, 大雪時的天氣更冷了。 此時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 北方則呈現萬里雪飄的迷人景觀。
大雪補得當, 一年不受寒
大雪時空氣中的寒冷度和濕度都會加大, 在大雪到冬至的15天內, 因天地之間的氣仍然較虛, 所以養生的主題跟小雪節氣一樣, 以溫補為主。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 整個冬季都是以進補為主, 大雪時更應該進補。 進補要因人而異。 並且食療只是進補的一個方面, 除此之外, 還應該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溫寒等綜合調養來達到養生進補的目的。
大雪食補以補陽為主, 但應根據自身的狀況來選擇。 像面紅上火、口腔乾燥乾咳、口唇皸裂、皮膚乾燥、毛髮乾枯等陰虛之人應以防燥護陰、滋腎潤肺為主, 可食用柔軟甘潤的食物, 如牛奶、豆漿、雞蛋、魚肉、芝麻、蜂蜜、百合等, 忌食燥熱食物, 如辣椒、胡椒、大茴香、小茴香等。 如果經常面色蒼白、四肢乏力、易疲勞怕冷等陽虛之人, 應食用溫熱、熟軟的食物, 如豆類、大棗、懷山藥、桂圓肉、南瓜、韭菜、芹菜、栗子、雞肉等, 忌食黏、幹、硬、生冷的食物。
在此說一下酒補。 酒為百藥之首, 說的是酒在中藥裡排位。 既然酒有藥性,
對於肝氣不足的, 可適量飲用紅高粱釀制的酒以補充陽氣。 喝酒宜在晚上, 晚上酉時腎經最旺, 腎主藏精氣。 晚上適量飲酒可使手指涼、氣短者補元氣;後背涼者用酒配合可溫補腎陽;腹脹而便稀者可健脾;眼乾澀者用酒配合則可養肝陰。 但酒是雙刃劍, 可養人, 也可傷人, 要正確對待它, 不宜過量, 只有正確飲用, 才有利於健康。
現在大部分人進補的意識比較強烈, 但卻不明白“通”才是健康的關鍵。 光補不通也不行, 中醫所謂的“通”是氣機、血、經絡的暢通,
冬季最簡單的通法是多吃點蘿蔔。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 不要醫生開藥方”。 為了禦寒養生, 古代皇家禦膳的首選菜肴就是羊肉燉白蘿蔔。 這道菜可以補充體內的陽氣、溫暖五臟, 尤其適合腎虛和脾虛的人食用。
此外, 因為白蘿蔔有消積滯、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 所以冬季一般吃肉類等油膩食物後吃生蘿蔔可解膩、消食順氣。 不過由於白蘿蔔味辛甘, 性寒, 所以脾胃虛寒、進食不化或體質虛弱者宜少食;白蘿蔔破氣, 服人參等補藥後不要食用, 否則會影響藥效。 此外, 由於食用生蘿蔔產氣較多, 對潰瘍病也不利, 所以有此類疾病的患者也要少吃白蘿蔔。
大雪時節補好了,
天冷防風寒, 圍巾別離身
大雪節氣, 因為寒冷, 人們都喜歡穿上厚重的毛衣、羽絨服、保暖褲等, 而在全身武裝的同時, 許多人往往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部位, 那就是脖子。
為什麼說脖子很重要呢最簡單的就是冷風很容易通過頸部將寒氣帶給身體, 從而引起嗓子疼、發炎等。 此外, 頸部是氣管所在的部位, 冬季出現咽部發癢, 咳嗽有少量清痰, 服止咳藥作用不明顯, 可能與頸部、前胸受寒有關。 尤其對頸椎不好的人來說, 冬季穿高領衣服, 出門戴圍巾很重要。 除了圍巾, 冬季儘量戴一頂帽子, 大約可減少頭部60%的散熱量;用長圍巾系在胸口護胸, 還可減少寒冷對心臟、脾胃的衝擊。
除了脖子, 肩膀、前胸後背以及腳都要注意保暖。 中醫認為, 人體的頭、胸和腳這三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 “肺為嬌髒”, 太寒太熱都受不了, 特別是寒, 最容易引起咳嗽、哮喘。 女性朋友冬季穿上坎肩, 可以防肩背受寒。 腳部保暖是因為腳離心臟最遠, 血液供應慢且少。 俗話說“寒從腳起”, 腳部一旦受寒, 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 使抗病能力下降, 導致上呼吸道感染。 因此, 數九嚴寒, 腳部的保暖尤應加強, 如穿長襪、厚靴, 睡前熱水洗腳。 在溫暖雙腳的同時, 也促進了人體內部的氣血流動。
養陰多喝水, 睡覺少穿衣
冬屬陰, 大雪時節是一年中陰氣較盛的季節。 這時如果借助天氣的優勢養陰, 則可以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
除了養陰, 冬季還要避寒就溫。 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 但不可暴暖, 尤其忌諱厚衣裹身, 或者烘烤腹背的。 很多老年人睡覺時有一個誤區, 認為天冷防寒, 睡覺時要多穿些衣服。 其實這樣做不僅會妨礙皮膚的正常“呼吸”, 也影響血液的迴圈, 造成體表熱量減少, 即使是蓋上較厚的被子, 還是感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