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門失弛緩症
概述
本病多見於青壯年,
男女幾乎相等。
其主要病理改變為食管壁間神經叢的節細胞數量減少,
甚至消失,
可累及整個胸段食管,
但以食管中下部最為明顯。
認為該病治療不及時有潛在發生食管癌的危險。
病因
本病的病因迄今未完全明瞭。
研究結果認為本病系由於一種特異性神經性病毒侵襲腦及食管壁的神經末稍。
症狀
主要症狀為吞咽困難,
早期為間歇性,
暴飲、暴食或吃過冷、過熱食物後容易發作。
隨著病程增長,
由間歇性可變作持續性。
其一顯著的特點是下嚥費力,
每餐進食時間明顯延長。
大多數青壯年患者雖有下嚥困難, 病程持續數年, 但全身情況不受影響, 此點與食管癌患者迥然不同。
幼兒或少數患者因梗阻嚴重、嘔吐劇烈, 可引起營養障礙, 影響發育, 體重下降。
檢查
本病的診斷主要是X線食管造影:可見食管與胃交界處示鳥嘴狀,
蘿蔔根或漏斗狀徵象,
上方食管明顯擴張。
可分為三型:1)輕型:食管輕度擴張及少許食物瀦留;胃泡存在;2)中型:食管普遍擴張,
有明顯食物殘渣存留,
立位有液平面,
胃泡消失;3)重型:食管的擴張屈曲、增寬,
延長及呈S形。
食管運動功能檢查, 測壓發現患者食管下括約肌靜息壓比正常人高出2~3倍, 由於食管下括約肌不能完全鬆弛, 使食管、胃連接部發生梗阻;食管下段缺乏正常蠕動或蠕動消失, 食物不能順利通過障礙, 排空延遲。
治療
一般採用降低迷走神經興奮的藥物,
如阿托品、顛茄類、嬰粟鹼、或麥角胺、藤喜龍降低食管下括約肌張力緩解疼痛和吞咽困難,
但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目前採用機械擴張或手術方法。
採用機械擴張,
如果施力得當,
壓力合適,
對病變不太嚴重的病例可獲得良好效果。
但需重複治療才能維持療效。
手術是目前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法,
多採用改良Heller手術:即在食管下端前壁縱行切開環形肌層至粘膜下,
使粘膜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