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梢瓜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河南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Dì Shāo Guā
【英文名】Herb of Bastardtoadflax-like Swallowwort
【別名】女青、山角、地瓜兒、羊不奶果、小絲瓜、浮瓢棵、老瓜瓢、沙奶奶、馬奶奶、沙奶草、細葉牛皮消、雀瓜、羅漢草、地瓜子、地葛、地瓜瓢、盤龍草、牛梢瓜、羊奶草、羊巴奶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蘿藦科植物細葉白前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2.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var.aus-trale(Maxim.)Tsiang et P.T.Li[C.sibiricum R.Br.var.aus-trale Maxim. Et Kom.]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
【原形態】
1.地下莖單軸橫生。 莖自基部我分枝。 葉對生或近對生;葉片線形, 長3-5cm, 寬2-5mm, 下麵中脈隆起。 傘形聚傘花序腋生;花萼外面被柔毛;花冠綠白色;副花冠杯狀, 裂片三角狀披針形, 漸關, 高過藥隔的膜片。 蓇葖紡錘形, 先端漸尖, 中部膨大, 長5-6cm, 直徑約2cm。 種子扁平, 暗褐色, 長達8mm, 種毛白色絹質, 長達2cm。 花期5-8月, 果期8-10月。
2.雀瓢 與原種相似莖柔弱, 分枝較少, 莖端通常伸長而纏繞。 葉線形或線狀長圓形;花較小, 較多。 花期3-8月, 果期5-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200-2000m的山坡、沙丘或乾旱山谷、荒地、田邊等處。
2.生於水溝旁及河岸邊或山坡、路旁的灌木叢或草地上。
資源分佈:1.分佈東北, 華北及河南, 河北, 陝西, 山西, 山東, 安徽, 甘肅, 新疆, 江蘇等地。
2.分佈于遼寧、內蒙古、河北、陝西、山東、江蘇、河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1)地梢瓜 全劃長15-30cm, 常彎曲, 地上部分被短柔毛。 根細長, 褐色, 有長根。 莖不纏繞, 多自基部分枝, 圓柱形, 具縱皺;體輕, 質脆, 易折斷。 葉對生, 多破碎或脫落, 完整者展平後呈條形, 長3-5cm, 寬2-5cm, 全緣。 花小, 黃白色。 蓇葖果紡錘形, 表面具縱皺紋。 氣微, 味澀。
(2)雀瓢 莖纏繞, 分枝較少;葉條形或條狀長圓形。
【化學成份】從地梢瓜全草中分離得到;β-穀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阿魏酸(ferulic acid), 琥珀酸(suc-cinic acid), 蔗糖(sucrose),槲皮素(quercetin),1,.3-O-二甲基肌醇(1, 3-O-dimethyl-myo-inositol)[1];又報導分離得β-香樹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
【藥理作用】本品提取物體內、體外都有一事實上的搞病毒作用[1]。
【性味】味甘;性涼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補肺氣;清熱降火;生津止渴;消炎止痛。 主虛火上炎;咽喉疼痛;氣陰不足;神疲健忘;虛煩口渴;頭昏失眠;產後體虛;乳汁不足
【用法用量】內服:15-30g, 煎湯。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