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胃腸型食物中毒

概述
本病在5~10月較多, 7~9月尤易發生, 此與夏季氣溫高、細菌易於大量繁殖密切相關。 常因食物採購疏忽(食物不新鮮、或病死性畜肉)、保存不好(各類食品混毀存放、或貯條件差)、烹調不當、生熟刀板不分或剩餘物處理不當而引起。 節日會餐時、飲食衛生監督不嚴, 尤易發生食物中毒。

病因
(一)傳染源 帶菌的動物如家畜、家禽及其蛋品、魚類及野生動物為本病主要傳染源, 患者帶菌時間較短, 做為傳染源意義不大。
(二)傳播途徑 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經口進入消化道而得病。 食品本身帶菌, 或在加工、貯存過程中污染。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病後無明顯免疫力。

症狀
潛伏期短, 超過72小時的病例可基本排除食物中毒。 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由積蓄在食物中的腸毒素引起, 潛伏期1~6小時。 產氣莢膜桿菌進入人體後產生不耐熱腸毒素, 潛伏期8~16小時。 侵襲性細菌如沙門氏菌、副溶血弧菌、變形桿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潛伏期一般為16~48小時。
臨床表現以急性胃腸炎為主, 如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嘔吐較明顯, 嘔吐物含膽汁, 有時帶血和粘液。 腹痛以上腹部及臍周多見。 腹瀉頻繁, 多為黃色稀便和水樣便。 侵襲性細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可有發熱、腹部陣發性絞痛和粘液膿血便。 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部分病例大便呈血水樣。

產氣莢膜桿菌A型菌病情較輕, 少數C型和F型可引起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莫根變形桿菌還可發生顏面潮紅、頭痛、蕁麻疹等過敏症狀。 腹瀉嚴重者可導致脫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檢查
取患者吐瀉物及可疑的殘存食物進行細菌培養, 重症患者血培養, 留取早期及病後二周的雙份血清與培養分離所得可疑細菌進行血清凝集試驗, 雙份血清凝集效價遞增者有診斷價值。 可疑時, 尤其是懷疑細菌毒素中毒者, 可做動物試驗, 以檢測細菌毒素的存在。

治療
(一)暴發流行時的處理 應做好思想工作和組織工作, 將患者進行分類, 輕者在原單位集中治療, 重症患者送往醫院或衛生隊治療, 即時收集資料, 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細菌學的檢驗工作,

以明確病因。
(二)對症治療 臥床休息, 流食或半流食, 宜清淡, 多飲鹽糖水。 吐瀉腹痛劇者暫禁食, 給複方顛茄片口服或注射654-2, 腹部放熱水袋。 及時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 血壓下降者予升壓藥。 高熱者用物理降溫或退藥熱藥。 變形桿菌食物中毒過敏型。 以抗組織胺藥物治療為主, 如苯海拉明等, 必要時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精神緊張不安時應給鎮靜劑。
(三)抗菌治療 通常毋須應用抗菌藥物, 可以經對症療法治癒。 症狀較重考慮為感染性食物中毒或侵襲性腹瀉者, 應及時選用抗菌藥物, 如氟呱酸、呋喃唑酮、氯黴素、土黴素、慶大黴素等, 葡萄球菌的食物中毒可用青黴素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