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血為百病之始 7種中藥最補血

《醫學入門》記載:“人知百病生於氣, 而不知血為百病之始也。 ”可見, 血對人體多麼重要, 如果貧血、血虛會給人們帶來生理、病理性危害, 人們必須及時補血。 下面介紹常用的補血中藥。

血對人體很重要, 如果貧血、血虛會給人們帶來生理、病理性危害

血為百病之始 7種中藥最補血

血是營養人體最寶貴的物質, 《黃帝內經》裡說:“肝受血而能視, 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攝”;“以奉生身, 莫貴於此”。 中醫學認為, 血營養人體內外上下各部組織。 若血液不足, 即發生血虛症, 或血液對人體某一部位的營養或滋潤作用減弱, 或全身性的血液虧損。

《醫學入門》曾對血虛症這樣評論:“人知百病生於氣, 而不知血為百病之始也。 ”可見, 血虛給人們帶來的生理、病理性危害是很嚴重的, 必須及時進行補血。 常用的補血中藥有:

地黃有顯著的強心作用, 特別是對衰弱的心臟, 其作用更明顯。

熟地黃

是由於地黃加黃酒拌和蒸制而成。 其味甘、性微溫, 功能滋陰補血。 《本經》有“填骨髓, 長肌肉……久服輕身不老”的記載。 《本草經疏》譽其“補腎家之要藥, 益陰之上品”。 故“凡臟腑之不足, 無不可得其滋養”。 現代研究證明:地黃有顯著的強心作用,

特別是對衰弱的心臟, 其作用更明顯。

當歸

以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入藥, 味甘、辛、苦、性溫, 能補血活血, 潤腸通便, 《本草備要》謂其:“血虛能補, 血枯能潤”, 對氣血生化不足, 或氣血運行遲緩以及血虛腸燥便秘者, 常服效佳。 臨床和實驗證明, 本品有抗貧血、抗維生素E缺乏及鎮靜、鎮痛, 降血脂等作用, 還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 對子宮有雙向性調節作用。

以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入藥, 味甘、辛、苦、性溫, 能補血活血, 潤腸通便

因此, 是一味重要的保健中藥, 凡虛損不足、氣血虛弱者, 皆可常用。 由於當歸既補血、又能活血, 故成為調經要藥, 可用于月經延時、閉經、痛經、月經量少色淡等病症, 常與熟地、白芍、川芎等配成“四物湯”應用。

當歸既補血、又能活血, 故成為調經要藥, 可用于月經延時、閉經、痛經、月經量

前人把當歸稱之為“婦科專藥”, 無論胎前、產後各病, 都常隨症加減採用。

阿膠

為黑驢皮經過漂泡去毛後, 加冰糖等配料熬制而成。 近年有以豬皮熬制的新阿膠, 可代替驢皮阿膠使用。 本品味甘、性平, 有補血止血、滋陰潤肺、調經安胎等作用, 為歷代喜用的滋補珍品。

阿膠能促進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生成, 並能改善動物體內的鈣平衡, 使血鈣升高

《水經注》即有“歲常煮膠, 以貢天府”的記載, 故有貢膠之稱。 《本草綱目》更是稱其為“聖藥”, 它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藥的“三寶”。 據研究, 阿膠主要是由膠原及其部分水解產物合成的, 含氮16.43%~16.54%, 基本上是蛋白質。

藥理實驗結果表明, 阿膠能促進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生成, 並能改善動物體內的鈣平衡, 使血鈣升高。 此外, 阿膠還有防治進行性肌營養障礙的作用。

何首烏

為常用的滋補強壯藥。以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塊根入藥,味苦、甘、澀,性微溫,若生用,功在潤腸通便;若制用,功在補肝腎、益精血。另有白首烏,是以蘿摩科植物大根中皮消的塊莖入藥,雖功同赤首烏,但補力較弱。

何首烏有促進紅細胞發育,降低膽固醇,抗動脈硬化和輕瀉等多種藥理作用

由於何首烏有促進紅細胞發育,降低膽固醇,抗動脈硬化和輕瀉等多種藥理作用,故為重要的抗衰老藥物之一。它不僅為滋補強壯佳品,亦為烏髮、悅顏、潤澤肌膚之要藥。年邁體弱者常服則大有裨益。

枸杞子

以前科植物枸杞或寧夏枸杞的成熟果實入藥,味甘、性平,功能補腎生精、益血明目、烏髮悅顏,為滋補肝腎之佳品,被譽為歷代保健良藥。如《神農本草經》裡說:“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食療本草》謂之能“堅筋耐老,除風,補益筋骨,能益人去虛勞。”

枸杞味甘、性平,功能補腎生精、益血明目、烏髮悅顏,為滋補肝腎之佳品

據藥理研究,枸杞能降低血中膽固醇,有抗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故用其防治高血脂症、動脈硬化性高血壓、冠心病等老年性疾病。

白芍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有養血榮筋、緩急止痛、柔肝安脾等作用,為陰血不足、肝陽上亢所常用,尤為婦科常用藥。正如《日華子本草》雲:“主女人一切病,並產前後諸疾。”

臨床上常與熟地、當歸配伍,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婦女月經不調、經後腹痛

臨床上常與熟地、當歸配伍,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婦女月經不調、經後腹痛等;與甘草同用,對脅、胃脘、腹、頭、四肢肌肉等部位拘急疼痛。

雞血藤

為昆明雞血藤和山雞血藤的藤莖,味甘、苦、性溫,能補血養血、通經活絡,現代研究證明,有升白細胞之作用,可用於因放射線照射過多所引起的白細胞下降。用雞血藤汁熬制的膏,有大補氣血、強筋骨、通經絡的功效,老人及婦女體弱者可常服,可治手足麻木、癱瘓、月經不調、跌拉損傷等症。

雞血藤汁熬制的膏,有大補氣血、強筋骨、通經絡功效,老人及婦女體弱者可常服

以上介紹的是常用的補血中藥。服用時,應辨證用藥,要分清是一般血虛、肝血虛、心血虛,還是心脾兩虛。

煎煮中藥的三個問題

一、忌用熱水煎煮

如果直接用熱水煎煮,中藥才表層的澱粉、蛋白質等成分會突然受熱而糊化或凝固,妨礙澱粉、蛋白質本身的浸出,也阻礙中藥材內部其他有效成分的浸出。正確的做法是先把藥物用涼開水浸泡一段時間後(30分鐘左右)再煎,這樣有利於中藥材所含有效成分的浸潤、溶解、浸出。

藥物用涼開水浸泡一段時間後再煎,有利於中藥材所含有效成分的浸潤、溶解、浸出

現在城鎮居民的生活用水,多是自來水,它既不是天水類(雨霧雪水),也不同于地水類(江湖河水),而是經過化學處理的水。為了保證對水的消毒。自來水必須含一定量的餘氯,而水質較差的地區,餘氯含量更大。氯是較強的氧化劑,同許多有機物可發生氧化作用。由於涼開水已煮沸過,餘氯都已揮發,這就避免了餘氯對有效成分的破壞作用。

同時,在水的加熱過程中,由於生水中鈣和鎂的重碳酸鹽分解沉澱,降低了水中鈣、鎂離子的含量,從而減少藥材中有效成分與鈣鎂離子結合沉澱的機會,使藥汁中有效成分濃度提高。所以煎煮中藥以涼開水為好。

二、警惕假煮沸現象

煮沸是製備中藥湯劑的基本要求,而溫度達到100℃是煮沸的標準。但有的藥液在遠未達到100℃時就開始“沸騰”了,這是因為藥物中所含化學成分在一定條件下所產生的一種理化現象。

煮沸是製備中藥湯劑的基本要求,而溫度達到100℃是煮沸的標準

如皂甙等化學成分,在較低的溫度下,就能產生大量泡沫。湯劑中如配伍有紫菀、款冬花、遠志、沙參、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藥物,它們在煎煮過程中也易產生此種現象。

判斷藥液真正煮沸的標準是溫度而不是人們常識裡那種產生泡沫的表面現象,未煮沸的藥液,其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沒有完全浸出,在臨床上不能達到預期效果,而且還可引起其他問題,因此在煎煮中應加以注意。

三、合理服法

中藥服法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藥物療效,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必須達到有效血藥濃度。服藥合理可使體內保持均衡、持續穩定的血藥深度,有利於疾病的治療。現在比較普遍的服法是將頭煎、二煎分服。

中藥服法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藥物療效,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必須達到有效血藥濃度

這樣做筆者認為不合理,因為頭煎藥有效成分濃度均較二煎為高,特別是含有易揮發成分和有效成分易被破壞的藥物,二煎中其成分含量其微。

由於藥物含量有差別,直接造成藥物血藥濃度的起伏,使藥物作用忽強忽弱,有礙於疾病的治療。正確的做法應是將頭煎、二煎兩次煎液混合後,根據病情分次服用。

何首烏

為常用的滋補強壯藥。以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塊根入藥,味苦、甘、澀,性微溫,若生用,功在潤腸通便;若制用,功在補肝腎、益精血。另有白首烏,是以蘿摩科植物大根中皮消的塊莖入藥,雖功同赤首烏,但補力較弱。

何首烏有促進紅細胞發育,降低膽固醇,抗動脈硬化和輕瀉等多種藥理作用

由於何首烏有促進紅細胞發育,降低膽固醇,抗動脈硬化和輕瀉等多種藥理作用,故為重要的抗衰老藥物之一。它不僅為滋補強壯佳品,亦為烏髮、悅顏、潤澤肌膚之要藥。年邁體弱者常服則大有裨益。

枸杞子

以前科植物枸杞或寧夏枸杞的成熟果實入藥,味甘、性平,功能補腎生精、益血明目、烏髮悅顏,為滋補肝腎之佳品,被譽為歷代保健良藥。如《神農本草經》裡說:“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食療本草》謂之能“堅筋耐老,除風,補益筋骨,能益人去虛勞。”

枸杞味甘、性平,功能補腎生精、益血明目、烏髮悅顏,為滋補肝腎之佳品

據藥理研究,枸杞能降低血中膽固醇,有抗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故用其防治高血脂症、動脈硬化性高血壓、冠心病等老年性疾病。

白芍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有養血榮筋、緩急止痛、柔肝安脾等作用,為陰血不足、肝陽上亢所常用,尤為婦科常用藥。正如《日華子本草》雲:“主女人一切病,並產前後諸疾。”

臨床上常與熟地、當歸配伍,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婦女月經不調、經後腹痛

臨床上常與熟地、當歸配伍,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婦女月經不調、經後腹痛等;與甘草同用,對脅、胃脘、腹、頭、四肢肌肉等部位拘急疼痛。

雞血藤

為昆明雞血藤和山雞血藤的藤莖,味甘、苦、性溫,能補血養血、通經活絡,現代研究證明,有升白細胞之作用,可用於因放射線照射過多所引起的白細胞下降。用雞血藤汁熬制的膏,有大補氣血、強筋骨、通經絡的功效,老人及婦女體弱者可常服,可治手足麻木、癱瘓、月經不調、跌拉損傷等症。

雞血藤汁熬制的膏,有大補氣血、強筋骨、通經絡功效,老人及婦女體弱者可常服

以上介紹的是常用的補血中藥。服用時,應辨證用藥,要分清是一般血虛、肝血虛、心血虛,還是心脾兩虛。

煎煮中藥的三個問題

一、忌用熱水煎煮

如果直接用熱水煎煮,中藥才表層的澱粉、蛋白質等成分會突然受熱而糊化或凝固,妨礙澱粉、蛋白質本身的浸出,也阻礙中藥材內部其他有效成分的浸出。正確的做法是先把藥物用涼開水浸泡一段時間後(30分鐘左右)再煎,這樣有利於中藥材所含有效成分的浸潤、溶解、浸出。

藥物用涼開水浸泡一段時間後再煎,有利於中藥材所含有效成分的浸潤、溶解、浸出

現在城鎮居民的生活用水,多是自來水,它既不是天水類(雨霧雪水),也不同于地水類(江湖河水),而是經過化學處理的水。為了保證對水的消毒。自來水必須含一定量的餘氯,而水質較差的地區,餘氯含量更大。氯是較強的氧化劑,同許多有機物可發生氧化作用。由於涼開水已煮沸過,餘氯都已揮發,這就避免了餘氯對有效成分的破壞作用。

同時,在水的加熱過程中,由於生水中鈣和鎂的重碳酸鹽分解沉澱,降低了水中鈣、鎂離子的含量,從而減少藥材中有效成分與鈣鎂離子結合沉澱的機會,使藥汁中有效成分濃度提高。所以煎煮中藥以涼開水為好。

二、警惕假煮沸現象

煮沸是製備中藥湯劑的基本要求,而溫度達到100℃是煮沸的標準。但有的藥液在遠未達到100℃時就開始“沸騰”了,這是因為藥物中所含化學成分在一定條件下所產生的一種理化現象。

煮沸是製備中藥湯劑的基本要求,而溫度達到100℃是煮沸的標準

如皂甙等化學成分,在較低的溫度下,就能產生大量泡沫。湯劑中如配伍有紫菀、款冬花、遠志、沙參、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藥物,它們在煎煮過程中也易產生此種現象。

判斷藥液真正煮沸的標準是溫度而不是人們常識裡那種產生泡沫的表面現象,未煮沸的藥液,其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沒有完全浸出,在臨床上不能達到預期效果,而且還可引起其他問題,因此在煎煮中應加以注意。

三、合理服法

中藥服法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藥物療效,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必須達到有效血藥濃度。服藥合理可使體內保持均衡、持續穩定的血藥深度,有利於疾病的治療。現在比較普遍的服法是將頭煎、二煎分服。

中藥服法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藥物療效,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必須達到有效血藥濃度

這樣做筆者認為不合理,因為頭煎藥有效成分濃度均較二煎為高,特別是含有易揮發成分和有效成分易被破壞的藥物,二煎中其成分含量其微。

由於藥物含量有差別,直接造成藥物血藥濃度的起伏,使藥物作用忽強忽弱,有礙於疾病的治療。正確的做法應是將頭煎、二煎兩次煎液混合後,根據病情分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