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勤有利老人延年益壽
在上世紀50年代初, 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和著名體育教育專家馬約翰教授就號召廣大青年學子;要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健康長壽是每個人的願望。 可到了一定年齡, 體內各種器官的生理功能和內分泌系統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衰退, “青春難留, 青春不再”誰也不能抗拒。 若能堅持“四勤”, 延年益壽便不再是難事!
1.勤動腦
“大腦乃生命活動之中樞”, 五臟六腑的功能及肢體活動都由大腦控制, 只有大腦健康, 長壽才有可能實現。 人的大腦約有140億個腦神經細胞, 成年以後不斷衰減。 日本有人對210名各種年齡段人的腦組織進行X線斷層攝影後發現,
美國有人對180名修道院的修女進行用腦與長壽的研究, 結果其中勤於用腦者平均年齡高達88.5歲, 而且比不善於用腦者癡呆發生晚10年。 我國秦漢以來3000多位著名文人學者平均壽命為65歲以上, 大大超過了同代人。
如何勤於用腦呢?就是要勤於讀書學習, 包括讀書、看報、看電視、收聽廣播、上網等, 獲得更多資訊, 保持“智力青春”, 能寫作就更好了。 特別是已離休的老人, 不能終日無所事事, 要採取適合自己的方式, 不斷學習充實大腦, 積累“神經貯備”。
讀書學習是一種全身性的活動,
黃樹則老人有詩雲:“到老更慚知識淺, 餘年應是讀書時。 ”老有所學是老年人健康向上的表現。 北大著名學者季羨林90多歲高齡時仍然身體硬朗、思維敏捷, 原因是他生活自然, 每天思考, 總有做不完的事。 他認為腦勤對於長壽尤其重要, 其秘訣是:“千萬不要讓腦筋懶惰——腦筋要永遠不停地思考問題。
“一生都在革命, 遭遇許多挫折”的世紀老人夏正農74歲主編《辭海》, 2002年, 又以98歲高齡在上海出任《大辭海》的主編, 一直到101歲!作為世界上年事最高的大型辭書主編, 夏老的長壽秘訣是“身子要多動, 腦子要多用”。 百歲詩翁葛祖蘭曾說:“我的長壽之道就在讀書, 它使我胸襟豁達, 心情閒適。 ”央視《東方時空》欄目的記者曾經訪問過被稱為“中文拼音之父”的語言學家周有光, 他在100歲時還能正常工作, 周老平時的生活, 就是看書、寫文章、與人聊天。
100歲時他還出版了新書《百歲新稿》。 101歲, 他平均每月發表一篇文章。 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 思維敏捷, 對答如流, 聲音洪亮, 語速極快,
2.勤動腿
據“康壽八段經”記載, 散步有康壽作用。 醫家認為, 腳底是人的“第二心臟”。 1992年,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步行是最好的運動。 人體內有流動不息的血液, 血液從心臟泵出, 輸送到全身各處, 但要到達身體末端, 特別是到達腳底較難, 腳底因此常感到血流不足, 故有“人老先從腿上老”之說。 刺激腳底可提高心臟泵血功能, 促進血液迴圈, 腳底就不致於缺血了。
而散步是最好、最方便的刺激方式之一, 因而有“走, 百種健身之首”之說。 年近古稀的洪昭光教授經常出書、辦講座、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他能保持旺盛精力的秘訣是:心態平和, 粗茶淡飯加上每天走路。
3.勤動手
運動使心血管更具有彈性, 還會使大腦釋放類啡肽等有益的活性物質, 促進人的思想和智力發揮。 特別是運動手指更有利, 因為手和手指的運動, 能使大腦得到良性刺激。 寫字, 畫畫、敲擊鍵盤、編織等手工操作都很有益大腦, 對延緩衰老功不可沒。 另外, 生活中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儘量自己去做, 一方面少麻煩別人, 另一方面還增加了自己的動手機會。 如有可能, 還可再找份差事幹幹,
4.勤交流
離退休老人不再有工作打擾, 遠離了應酬。 有些人一下子難以適應退休生活, 總感到空虛無聊、無所適從。 為了避免孤獨, 要走出室外, 創造條件多與人交流, 說新聞、談形勢、聊發展、看未來。 不能老是離群寡居, 應多交筆友、球友、棋友, 書友、舞友、戲友等, 特別是單身老人, 更不能“深居閏中”, 要拾起自己年輕時來不及發展的興趣和愛好, 與有相同愛好的朋友切磋交流, 使自己的退休生活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