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下果藤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下果藤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雲南中草藥》

【拼音名】Xià Guǒ Ténɡ

【別名】嘴簽(《雲南中草藥選》), 亞奔波(傣名)。

【來源】為鼠李種植物下果藤的莖葉。 秋季採收曬乾, 或鮮用。

【原形態】攀援狀灌木, 高達10米。 莖圓柱形, 有縱條紋, 枝端常捲曲。 單葉互生;革質;卵圓形, 長5~7釐米, 寬3~4釐米, 先端急尖或漸尖, 基部圓形或近心形, 邊緣有鋸齒, 上面綠色, 下面色較汶, 側脈5~6對, 其間細脈平行;葉柄長1~1.5釐米;托葉2, 半圓形, 邊緣有鋸齒, 抱莖。 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 雜性;花萼5裂;花瓣5;子房3室。 蒴果圓形, 徑約1釐米, 有3翅。

【生境分佈】生於山坡雜木林中或林緣空曠地。

分佈雲南、貴州、廣東等地。

【性味】澀微苦, 涼。

【功能主治】清熱消炎。

【附方】治燒傷燙傷:下果藤鮮莖葉, 搗爛, 加適量冷開水浸泡, 取浸出液塗搽創面。 (性味以下出《雲南中草藥》)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