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裡的陽浮而陰弱
文章導讀
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
熱自發,
陰弱者,
汗自出,
嗇嗇惡寒,
淅淅惡風,
翕翕發熱,
鼻鳴幹嘔者,
桂枝湯主之。
”陽浮而陰弱,
多有醫學家都認為是指脈象的。
其實,
陽浮而陰弱,
涵蓋了脈象、病位、病機三種意義,
而重點是指病機。
第6條的“脈陰陽俱浮”,
第96條的“脈陰陽俱停”,
第102條的“陽脈澀,
陰脈弦”,
第102條的“陽脈澀,
陰脈弦”,
第274條的“脈陽微陰弦而長”等。
而凡是有陰陽類似的語句而沒有標出“脈”字者,
多是指病機而言,
如第23條的“陰陽俱虛”,
第58條的“陰陽自和”,
第114條的“陰陽俱虛竭”,
第158條的“陰陽氣並竭”,
第337條的“陰陽氣不相順接”等,
所以,
這個“陽浮而陰弱”,
重點是突出了太陽中風證衛強和營弱的這個病機。
#p#副標題#e#
沉取脈象顯得比較無力,
所以為陰弱,
即所謂“陰弱者,
汗自出”。
我國的中醫文化博大悠久, 裡面蘊含著很多值得我們現代醫學家去深思研究的內容。 在《傷寒論》第12條說:“太陽中風,
陽浮而陰弱, 也就是得了太陽中風證, 營衛不和, 肌腠疏鬆, 汗孔開張, 出現汗出、惡風等症狀, 機體衛陽之氣達表抗邪, 反映在脈象上, 是寸浮而尺弱, 浮取就可以得到, 沉取卻比較緩弱, 或寸脈顯現浮象, 而尺脈偏於沉弱, 提示為病位在表, 正如《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中所說:“脈浮者在前, 其病在表。 ”
為什麼說重點是指病機呢?在《傷寒論》中, 凡是有陰陽類似的語句指為脈象者, 都標有“脈”字, 如第3條、第283條的“脈陰陽俱緊”,
綜合來理解, 陽浮是指衛陽之氣外浮升表, 與病邪抗爭, 此時不僅有發熱, 而脈也應指而浮, 即所謂“陽浮者, 熱自發”。 陰弱並不是說營陰本身虛弱, 而應理解為營陰在內, 雖然沒有直接遭受病邪的侵襲, 但因衛氣不能外固, 致使營陰不能內守, 這時不僅有汗出, 而且脈也應之不足,
從明代醫家方有執在《傷寒論條辨》中所說, 也可看出“陽浮而陰弱”的上述三個涵義:“關前陽, 外為陽, 衛亦陽也。 風邪中于衛則衛實, 實則太過, 太過則強。 ……關後陰, 內為陰, 榮亦陰也, 榮無故, 則榮比之衛為不及, 不及則不足, 不足則弱, 然榮本行脈內, 又無所助, 而但是不足於內, 則其氣愈內弱, 脈所以陰弱。 ”
中醫的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好好地借鑒、研究、傳承。 很多時候我們都能在中醫文化中尋找出新的醫治方法和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