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王林:術前放化療或使直腸癌患者無需手術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沙 瓊】王林是北大腫瘤醫院一位80後副主任醫師, 一直在胃腸腫瘤中心三病區從事結直腸癌相關的臨床和研究工作, 也在美國頂尖的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接受過長期留學培訓。 他為我們詳細介紹了直腸癌治療中最新的進展, 也分享了直腸癌預防中常見的問題和解答。

現狀:每1.5分鐘就確診1例結直腸癌患者

在《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範(2015版)》中指出, 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是23.03/10萬, 城市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於農村。 近年來, 隨著中國人均壽命的延長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 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上升顯著,

根據最新的癌症發病率排名, 它僅次於肺癌、胃癌和肝癌, 形象地說我國每1.5分鐘就確診1例結直腸癌患者。 結直腸癌的發病多在40歲以後, 男女之比約為2:1。 在中國, 直腸癌患病率占結直腸癌的60%~70%, 而結腸癌只占30-40%, 這個比例和西方國家相反, 可以說直腸癌是中國人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癌症, 而直腸癌的治療比結腸癌更具有挑戰性。 如何解釋直腸癌發病率的上升趨勢呢?王林說, 中國直腸癌的發病年齡在55歲以上人群中高發, 所以隨著人均壽命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西化, 檢出率也呈現增長趨勢。

說起直腸癌, 王林強調, “大腸癌”應進行更細的區分:“很多人都喜歡說結直腸癌或者大腸癌, 其實是有區別的。 在腫瘤醫院中疾病診治精細,

結腸癌和直腸癌的治療方案有很大區別。 目前隨著技術的進步, 患者生存率有了顯著提高。 在北大腫瘤接受術前放化療+根治手術的直腸癌患者, 長期治癒率(直腸癌特異生存率)達到了79%;如果考慮直腸癌之外的疾病原因, 5年生存率也達到了74%。 ”

高危人群:50歲以上人群應篩查, 有家族史人群應提前篩查

王林說, 惡性腫瘤的本質是軀體老化;人均壽命延長、老齡化是癌症發病率最顯著的影響因素, 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目前西方國家建議50歲以上患者常規進行乙狀結腸鏡或全結腸鏡進行篩查, 對於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有明顯效果。 例如美國進行常規篩查之後, 50歲以上人群的結直腸癌發病率在下降,

而50歲以下人群則逐步升高。

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主要是與飲食、年齡、家族遺傳有相關性。 過多攝入紅肉、加工肉類以及高蛋白食物、膳食纖維攝入不足的人群, 患直腸癌的風險相對較高。 不愛運動, 肥胖人群有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患病風險也會增加。 王林醫生舉例說, 中國人移民到美國, 其第三代的發病率就接近當地的水準, 說明飲食和生活習慣對結直腸癌發病率有較大影響。

結直腸癌有家族聚集性, 如果有一級親屬患結直腸癌, 那麼患病風險會增加一倍, 因此早預防早篩查的時間必須提前親屬發病年齡前的5-10年。 與以往觀點不同的是, 有息肉病史的患者, 如果息肉活檢提示是低風險息肉, 其實這部分患者的發病風險比一般人群更低,

不用過度、過頻繁地複查腸鏡。

預防:合理膳食, 健康生活, 避免“便秘就清腸”的誤區

直腸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和醃制油炸食品攝入過多。 這些食品, 它容易在腸道引起菌群改變產生毒素, 長期刺激下誘發腸癌。 高脂肪食品會增加腸道內的膽汁酸分泌, 而後者能對腸黏膜造成刺激和損害。 如果飲食過於精細, 腸道蠕動過緩, 從而使糞便在腸內駐留過久, 導致致癌物質聚集, 長此以往自然容易誘發腸道細胞惡變。

最簡單的防癌辦法, 是保持膳食平衡, 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纖維食物, 刺激腸蠕動, 協助大腸排便。 此外規律作息、多多運動, 減少肥胖、戒煙, 這些都是預防方法。

許多老百姓有“便秘”的問題,

實際上便秘也是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之一。 很多老百姓不願意改變飲食習慣, 而是長期口服清腸的藥物、減肥茶等, 這並不可取。 實際上很多清腸道藥物中含有大黃、番瀉葉等中藥成分, 此外還使用開塞露等, 這些都是刺激性瀉劑, 長期使用會形成依賴, 進一步加重便秘。

王林醫生說, 他見過很多患者因為長期“清腸”而導致結腸黑變病, “整個腸道都是黑褐色的, 不蠕動”, 這種患者嚴重依賴瀉藥, 非常痛苦。 其實較為溫和的緩瀉手段, 是家庭自購灌腸袋、溫鹽水灌腸等方式。 王林醫生特別提醒, 有些患者的“嚴重便秘”是器質性問題, 例如重度出口梗阻型或慢傳輸型便秘, 需要在專科醫院詳細診治, 甚至手術干預治療。

直腸癌的主要症狀

結直腸癌和很多癌症一樣, 在早期沒有症狀, 靜悄悄地潛伏, 患者毫無覺察。 直腸癌較常見的症狀為糞便性質改變(血便、粘液便、粘液血便)、排便習慣改變、便次增多和排不淨感、下墜感等, 血便和粘液便最為多見。 如果症狀持續加重, 引起腹脹、疼痛時則多數已到中晚期。 所以年度體檢很有必要, 但也不能忽視自身排便性狀和規律的變化。

現在直腸息肉患者也越來越多, 息肉有時候會脫垂出肛門, 做直腸指診可觸及活動、質軟腫塊, 指套可染血。 高級別管狀腺瘤和絨毛性息肉是癌前病變, 需要及時手術切除。 至於伴有排便疼痛的肛裂、血栓性外痔等疾病, 通常和直腸癌易於鑒別。

如何確診:腸鏡檢查+病理活檢是金標準

很多百姓以為便血就是長痔瘡, 如何區分痔瘡和腸癌的早期表現呢?王林醫生解答:如果出現便血,肛門指診雖然檢查範圍有限、精准度不夠,但是這是發現低位直腸腫瘤最簡單有效的方法。由於患者體驗不好,很多人都拒絕做這個檢查,其實這個檢查很有必要的。如果症狀持續數周,要去做腸鏡檢查,有新生腫物時要進行活檢病理,基本上可以明確直腸和結腸是否有腫瘤疾病。

對於體檢時腫瘤標誌物升高,不要盲目緊張,一次升高不代表就是癌,還要結合臨床表現和其它影像學檢查,腫瘤標誌物只是一個輔助判斷。如果其他檢查都沒有異常,單純某一項腫瘤標誌物升高,可以考慮每月複查1次共3次,進行性升高才提示需要進一步檢查。針對結直腸癌的標誌物主要是癌胚抗原CEA,只有30-40%的結直腸癌分泌CEA,因此單純通過CEA來除外腸癌是不靠譜的。

直腸癌保肛或不保肛:需要專業化診治

手術分為保肛和不保肛手術,後者需要終身通過腹壁上的造口排便,生活品質受到一定影響。很多患者都希望做保肛手術。能否保肛要結合腫瘤的位置、分期等,一般位置越低、分期越晚,越不容易保肛。腫瘤生長就像植物一樣,根紮得太深,侵犯了肛門周圍的結構,再做保肛手術就很容易殘留腫瘤,導致復發。

對於接受了造口的患者,造口周圍皮炎、造口疝氣等併發症常常引起很大痛苦。對造口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北大腫瘤胃腸三病區暨造口病區,通過造口門診和陽光愛心講座等相關工作,一直關注、幫助著大批的造口人,幫助他們正常生活、回歸社會。

直腸癌就診:絕不是越快手術越好,分期準確+規範治療才關鍵

很多患者確診直腸癌後,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找關係,儘快做手術”,這往往會走錯路。王林醫生解釋道,腫瘤的治療很講究策略,直腸癌惡性程度在所有腫瘤裡處於中等水準,但位置在骨盆深處,治療難度不低,因此恰恰是受治療決策影響最大的一類病。王林醫生和患者解釋病情時常說,腫瘤和患者實際上已經共存了很多年,確診以後著急手術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花費1-2周左右時間完善分期檢查,制訂正確的治療方案絕對必要,磨刀不誤砍柴工。

直腸癌病理診斷只能說明“病是什麼”,並不能說明”發展到什麼程度”。直腸癌在治療前需要做直腸核磁(注意不是盆腔核磁,序列不同),確定腫瘤的位置、分期、是否能切除乾淨等;此外還做胸腹CT等檢查,查看是否有遠端轉移。針對各個臨床分期有不同的治療,正確的初始治療最重要,一但方向跑偏了,接受了不正確的治療,出現復發轉移再進行補救則效果很差。

直腸癌的治療模式曾經是手術切除+術後放療化療,但在專科醫院基本已被淘汰,尤其是術後放療效果不佳。

目前對於局部分期較晚的直腸癌的標準治療,是術前放化療縮小腫瘤,然後手術徹底切除,術後則根據腫瘤降期的情況,給予或不給於化療;這樣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手術成功率,避免局部復發,同時減少了患者進行不必要化療的比例,降低毒性。術前放化療對於縮小腫瘤,增加保肛率也有很明顯的幫助。

直腸癌不用做手術:這是世界上第二動聽的話

美國導演伍迪艾倫曾說,世界上最動聽的話不是“我愛你”,而是“你的腫瘤是良性的”。對於直腸癌患者來說,則有機會聽到世界上第二動聽的話,那就是“直腸上的腫瘤消失了,不用做手術,也不用擔心保肛”。

王林醫生介紹道:”現在術前放化療+術前化療、延遲等待、觀察腫瘤的方案,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是最有前景的直腸癌治療方式之一。北大腫瘤醫院胃腸中心2014年在美國結直腸癌外科年會彙報了相關的資料:使用第三代調強放化療技術,有17-20%的患者放化療後腫瘤細胞完全消失,這部分患者可以選擇不做手術,而是密切觀察。即使腫瘤在原位再生長出來(Regrowth,和術後復發有本質區別),補救手術不遲,成功率極高;此外還有30%的患者放化療後腫瘤明顯縮小,消退回早期,可以經過肛門局部切除腫瘤,避免大手術的打擊。北大腫瘤醫院,作為研究型專科醫院的代表,目前正在深入探索、積極宣導這種治療方案,以期最大程度使患者獲益。” 如何區分痔瘡和腸癌的早期表現呢?王林醫生解答:如果出現便血,肛門指診雖然檢查範圍有限、精准度不夠,但是這是發現低位直腸腫瘤最簡單有效的方法。由於患者體驗不好,很多人都拒絕做這個檢查,其實這個檢查很有必要的。如果症狀持續數周,要去做腸鏡檢查,有新生腫物時要進行活檢病理,基本上可以明確直腸和結腸是否有腫瘤疾病。

對於體檢時腫瘤標誌物升高,不要盲目緊張,一次升高不代表就是癌,還要結合臨床表現和其它影像學檢查,腫瘤標誌物只是一個輔助判斷。如果其他檢查都沒有異常,單純某一項腫瘤標誌物升高,可以考慮每月複查1次共3次,進行性升高才提示需要進一步檢查。針對結直腸癌的標誌物主要是癌胚抗原CEA,只有30-40%的結直腸癌分泌CEA,因此單純通過CEA來除外腸癌是不靠譜的。

直腸癌保肛或不保肛:需要專業化診治

手術分為保肛和不保肛手術,後者需要終身通過腹壁上的造口排便,生活品質受到一定影響。很多患者都希望做保肛手術。能否保肛要結合腫瘤的位置、分期等,一般位置越低、分期越晚,越不容易保肛。腫瘤生長就像植物一樣,根紮得太深,侵犯了肛門周圍的結構,再做保肛手術就很容易殘留腫瘤,導致復發。

對於接受了造口的患者,造口周圍皮炎、造口疝氣等併發症常常引起很大痛苦。對造口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北大腫瘤胃腸三病區暨造口病區,通過造口門診和陽光愛心講座等相關工作,一直關注、幫助著大批的造口人,幫助他們正常生活、回歸社會。

直腸癌就診:絕不是越快手術越好,分期準確+規範治療才關鍵

很多患者確診直腸癌後,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找關係,儘快做手術”,這往往會走錯路。王林醫生解釋道,腫瘤的治療很講究策略,直腸癌惡性程度在所有腫瘤裡處於中等水準,但位置在骨盆深處,治療難度不低,因此恰恰是受治療決策影響最大的一類病。王林醫生和患者解釋病情時常說,腫瘤和患者實際上已經共存了很多年,確診以後著急手術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花費1-2周左右時間完善分期檢查,制訂正確的治療方案絕對必要,磨刀不誤砍柴工。

直腸癌病理診斷只能說明“病是什麼”,並不能說明”發展到什麼程度”。直腸癌在治療前需要做直腸核磁(注意不是盆腔核磁,序列不同),確定腫瘤的位置、分期、是否能切除乾淨等;此外還做胸腹CT等檢查,查看是否有遠端轉移。針對各個臨床分期有不同的治療,正確的初始治療最重要,一但方向跑偏了,接受了不正確的治療,出現復發轉移再進行補救則效果很差。

直腸癌的治療模式曾經是手術切除+術後放療化療,但在專科醫院基本已被淘汰,尤其是術後放療效果不佳。

目前對於局部分期較晚的直腸癌的標準治療,是術前放化療縮小腫瘤,然後手術徹底切除,術後則根據腫瘤降期的情況,給予或不給於化療;這樣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手術成功率,避免局部復發,同時減少了患者進行不必要化療的比例,降低毒性。術前放化療對於縮小腫瘤,增加保肛率也有很明顯的幫助。

直腸癌不用做手術:這是世界上第二動聽的話

美國導演伍迪艾倫曾說,世界上最動聽的話不是“我愛你”,而是“你的腫瘤是良性的”。對於直腸癌患者來說,則有機會聽到世界上第二動聽的話,那就是“直腸上的腫瘤消失了,不用做手術,也不用擔心保肛”。

王林醫生介紹道:”現在術前放化療+術前化療、延遲等待、觀察腫瘤的方案,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是最有前景的直腸癌治療方式之一。北大腫瘤醫院胃腸中心2014年在美國結直腸癌外科年會彙報了相關的資料:使用第三代調強放化療技術,有17-20%的患者放化療後腫瘤細胞完全消失,這部分患者可以選擇不做手術,而是密切觀察。即使腫瘤在原位再生長出來(Regrowth,和術後復發有本質區別),補救手術不遲,成功率極高;此外還有30%的患者放化療後腫瘤明顯縮小,消退回早期,可以經過肛門局部切除腫瘤,避免大手術的打擊。北大腫瘤醫院,作為研究型專科醫院的代表,目前正在深入探索、積極宣導這種治療方案,以期最大程度使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