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秋季容易引發傷感?
有一句名言:“對待敵人, 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殘酷無情!”的確, 一陣秋風起, 落葉四處飄, 秋風似乎真的有些無情。 而深秋時節, 紅衰翠減, 植物凋零, “枯藤, 老樹, 烏鴉”, 更容易讓人觸景生情, 憂愁纏心。 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 身臨草枯葉落的秋天, 心中常有淒涼、苦悶、垂暮之感, 這就是通常人們說的“悲秋”情緒。
“悲秋”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秋季的氣候和物候容易引發傷感呢?
不可否認, 描寫或感悟秋景的文學藝術作品確實對後人有一定的影響。 像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秋聲賦》, 就是由秋聲起興, 極力描寫渲染了秋風的蕭瑟和萬物的凋零,
當然, “悲秋”情緒的產生, 也有著一定的人體生理的原因。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 在人的大腦底部, 有一種叫松果體的腺體, 能分泌出一種“褪黑激素”。 這種激素能誘人睡眠, 使人意志消沉, 生出抑鬱不歡之情緒。 夏日裡, 由於陽光充足, 這種“褪黑激素”分泌較少;入秋以後, 由於日照時間減少, 強度減弱, 這種激素會有較多的分泌;如果逢上秋風秋雨的不好天氣, 日照幾乎沒有,
按照中國古代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學說, 五臟中的“肺”屬金, 七情中的“悲”屬金, 而四季中的“秋”也屬金。 因此在秋天, 尤其是秋雨連綿的日子裡, 人們除了容易“秋燥”, 也容易產生傷感的情緒。 此外, “一場秋雨一場寒”。 氣溫的驟然下降, 也會使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受到抑制, 導致內分泌功能紊亂, 進而使情緒低落, 注意力難以集中, 甚至還會出現心慌、多夢、失眠等一系列症狀, 這顯然也有助於“悲秋”的產生。
克服“悲秋”有三招
“悲秋”情緒是由主客觀的諸多原因引發的,
首先, 要多讀一些蘊含積極向上主題的描寫秋天景色的作品, 如毛澤東的一些詩詞:“一年一度秋風勁, 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 寥廓江天萬里霜”(《採桑子⋅重陽》);“萬木霜天紅爛漫, 天兵怒氣衝霄漢”(《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少看一些把秋天描寫得無比肅殺、凋零的作品。 同時, 要少看一些感情纏綿、充滿失意情緒的小說和電視劇;也要少一些懷舊情緒, 多想想美好的未來, 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以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 只有這樣, 才能避免或走出“秋雨晴時淚不晴”的煩惱, 從而在心裡把秋天當作“不似春光,
其次, 是用飲食和光線滋養好心情。 早餐一定要吃好, 盡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 補充蛋白質與鈣質的攝取量, 以增強耐力與意志力。 經常不吃早餐的人, 就可能無精打采, 意志力也可能較薄弱, 容易感染“悲秋”情緒。 還要注重養心和養肝, 多喝玫瑰花茶或菊花茶、蓮子茶, 因為它們有清肝解鬱的作用, 長期喝對於抑鬱很有幫助。 多吃蓮藕、蓮子、小麥、甘草、紅棗、龍眼等, 這些食物有養心安神的作用, 對焦慮、抑鬱很有幫助。 核桃、魚類等含有較多磷質, 也會幫人們消除抑鬱。 居室要保持良好的光線, 白天儘量不要拉窗簾。 秋雨連綿之時, 晚上要增加光照, 從而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第三, 是用積極工作或活動的方法, 轉移對“秋”的注意力。 一旦潛心於事業, 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 自然而然就能使人忘記許多憂傷和愁苦, 包括“悲秋”的情緒。 體育鍛煉和外出遊玩能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積極的化學變化和心理變化。 不過, 外出遊玩, 要少去一些草木枯黃的荒涼曠野, 而多登高遠眺, “看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飽覽秋日美景和碩碩果實, 定會心曠神怡, 百愁皆消。 此外, 走親訪友和樂觀幻想也很重要, 因為找一個知心的、明白事理的親友, 向其傾吐心裡話, 有益於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而遭受挫折時, 甯作樂觀的幻想, 也不作消極的猜度, 則是一種積極健康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