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處暑暑未消 養生潤為要

昨天是處暑節氣, 時下季節交替, 但暑氣未盡, 天氣比較炎熱, 而處暑過後, 天氣逐漸轉涼, 早晚較為涼爽。

“處”含有終止之意, 處暑表明暑天將近結束, 此時晝熱夜涼, 陽氣漸收, 陰氣漸長, 自然界萬物開始由“生長”向“收藏”轉變, 為陽氣的收斂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 “登”即成熟的意思。

唐山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朱葉珊提醒大家, 處暑到,

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 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 處暑並不意味真正的秋涼, 所以養生保健應以滋陰和祛暑並重。

早臥早起

處暑節氣, 暑熱未盡, 雖有金風送爽, 但天氣變化無常, 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 十裡不同天”的特點。 因而著衣不宜太多, 以涼而不寒為宜, 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 由於臍部是人體最易受涼的部位, 著涼會影響脾胃功能, 因此要注意臍部保暖。 日常起居調養宜早臥早起, “早臥”可調養人體中的陽氣, “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 防止收斂太多。

喜潤惡燥

中醫認為, 秋季是多事之秋, 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 從立秋到處暑, 秋陽肆虐, 溫度較高, 加之時有秋雨綿綿,

濕氣較重, 天氣以濕熱並重為特色, 故有“秋老虎”之說。 《黃帝內經·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 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補之, 辛瀉之。 ”在飲食上要“增酸減辛”, 以助肝氣, 可以多吃些像蘋果、葡萄、檸檬、山楂等酸味食品。 此時應該多喝水補津液, 適當補充滋陰潤作用的食物, 如粳米、糯米、南瓜、蘿蔔、蜂蜜、芝麻、百合、銀耳、梨等, 需要注意的是, 立秋之後, 天氣轉寒, 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 則要少吃或不吃了。 秋季燥氣當令, 易傷津液, 而肺對應秋季, 為嬌髒, 喜潤惡燥, 故飲食原則應少吃煎炸、辛辣等食物。 保持居住環境的濕度也是潤燥的重要環節。

合理貼秋膘

“貼秋膘”, 這是農耕時代考慮到夏季人體消耗較大, 進入秋季, 人們就應該多吃肉類,

增營養、儲備脂肪, 以備過冬禦寒, 形成的一個傳統。 但是, 由於現代目前飲食結構的改變, 現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攝入的脂肪、蛋白質含量並不低, 所以“貼秋膘”也要科學合理。

適量運動

處暑節氣, 天氣轉涼, 可逐漸增大運動量, 多做戶外運動, 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愛好, 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 增強血液迴圈, 改善心肺功能和腦的血液供應。 但由於此時白天天氣仍比較炎熱, 最好把鍛煉時間安排在清晨或者傍晚。 運動量不宜過大, 宜選擇輕鬆平緩的項目。

養脾祛濕

處暑後很長一段時間裡, 氣溫還是較高, 因此近期還要注意防暑祛濕, 養護脾胃, 夜裡不要貪涼, 不要多吃冷飲, 以預防胃腸道疾病。 再經過苦夏的煎熬, 很多人往往有乏力、食欲不振等脾胃虛弱的臨床表現,

因此要重視調理脾胃, 以排出體內的濕熱之邪, 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為冬季養生做好準備。 (史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