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風寒濕痹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風寒濕痹是常見的醫學名詞, 風寒濕痹給我們身體帶來的作用是會造成氣血堵塞, 正氣不足, 引起氣血不通, 風寒濕痹的患者第一步是要驅寒, 再加上祛除身體的濕氣, 而達到調理的作用, 在醫學上對風寒濕痹的解釋可是要從一步一步開始的, 可能是因為大家平時不注意護理身體, 導致身體受到了風寒的侵入, 所以才會產生風寒濕痹, 在平時要找到合適的治療, 穩固病情, 防止病情持續加重, 風寒濕痹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會引起全身的麻痛, 脹痛, 氣血不足, 腎臟虛弱, 氣血虛虧, 針對這些症狀要及時的調理,

並且選擇合適的方法治療。

風寒濕痹, 中醫病證名, 為行(風)痹、痛(寒)痹、著(濕)痹的合稱。 見《聖濟總錄》卷二十。 因風寒濕三氣雜至, 致氣血瘀滯, 證見身重而痛, 四肢拘攣, 甚則走注疼痛, 或手足麻木等。 是外邪侵襲經絡, 氣血閉阻不暢, 引起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狀,

名為痹證。 治宜祛風散寒利濕。

病因

風寒濕痹是風、寒、濕三氣外邪侵襲經絡, 氣血閉阻不暢引起的。

1.正氣不足是痹病的內在因素和病變的基礎。 體虛腠理空疏, 營衛不固, 為感邪創造了條件, 故《諸病源候論, 風病.風濕痹候》說:"由血氣虛,

則受風濕"。 《濟生方.痹》也說:"皆因體虛, 腠理空疏, 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 "正氣不足, 無力驅邪外出, 病邪稽留而病勢纏綿。

2.外感風寒濕邪, 多因居處潮濕, 涉水冒雨, 或睡臥當風, 或冒霧露, 氣候變化, 冷熱交錯等原因, 以致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所致。 正如《素問.痹論》說:"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也。

風、寒、濕之邪往往相互為虐, 方能成病。 風為陽邪開發腠理, 又具穿透之力, 寒借此力內犯, 風又借寒凝之積, 使邪附病位, 而成傷人致病之基。 濕邪借風邪的疏泄之力, 寒邪的收引之能, 而入侵筋骨肌肉, 風寒又借濕邪之性, 黏著、膠固於肢體而不去。

風、寒、濕病邪留注肌肉、筋骨、關節, 造成經絡壅塞, 氣血運行不暢, 肢體筋脈拘急、失養為本病的基本病機。

但風寒濕病邪為患, 各有側重, 風邪甚者, 病邪流竄, 病變遊走不定;寒邪甚者, 肅殺陽氣, 疼痛劇烈;濕邪甚者, 黏著凝固, 病變沉著不移。

痹病日久不愈, 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之病變日甚, 血脈瘀阻, 津液凝聚, 痰瘀互結, 閉阻經絡, 深入骨骱, 出現皮膚瘀斑、關節腫脹畸形等症, 甚至深入臟腑, 出現臟腑痹的證候。

初病屬實, 久病必耗傷正氣而虛實夾雜, 伴見氣血虧虛, 肝腎不足的證候。

臨床表現

風寒濕痹。 關節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 遷延日久可致肢體拘急, 甚則關節腫大。 又可分為以下三型:

1.行痹

肢體關節走竄疼痛, 痛無定處, 有時兼有寒熱, 舌苔黃膩、脈浮。

2.痛痹

遍身或局部關節疼痛, 痛有定處, 得熱稍緩,

遇冷則劇, 苔白脈弦緊。

3.著痹

關節酸痛、肌膚麻木、痛有定處, 陰雨風冷每可使其發作, 苔白膩, 脈濡緩。

辨證施治

本病為邪氣痹阻經絡, 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故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本病的治療原則。

因邪氣雜至, 祛風、散寒、除濕、通絡等治法應相互兼顧, 因邪氣有偏勝,

祛邪通絡又各有重點。 正氣不足是本病的重要病因, 久病耗傷正氣而虛實夾雜者, 應扶正祛邪, 且扶正有助祛邪。 風邪勝者或久病入絡者, 應佐養血之品, 正所謂"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也;寒邪勝者, 應佐助陽之品, 使其陽氣旺盛, 則寒散絡通;濕邪勝者, 佐以健脾益氣之品, 使其脾旺能勝濕。 益氣養血、滋補肝腎是虛證、頑痹的重要治法。

行痹

證候:肢體關節、肌肉酸痛, 上下左右關節遊走不定, 但以上肢為多見, 以寒痛為多, 亦可輕微熱痛, 或見惡風寒, 舌苔薄白或薄膩, 脈多浮或浮緊。 治則:祛風通絡, 散寒除濕。 主方:宣痹達經湯。 方藥:蜂房、烏梢蛇、土鼈蟲、螳螂、威靈仙、羌活、防風、秦艽、稀薟草、青風藤、當歸、穿山甲。 方以蜂房、烏梢蛇、土鼈蟲、螳螂通經活絡以宣痹;威靈仙、羌活、防風、秦艽、稀薟草、青風藤疏風祛邪;當歸養血活血;穿山甲搜剔絡脈瘀滯。

若以肩肘等上肢關節為主者,為風勝於上,可選加羌活、白芷、桑枝、威靈仙、薑黃、川芎祛風通絡止痛。若以下肢關節為主者,為濕勝於下,選加獨活、牛膝、防己、萆蘚、松節等祛濕止痛。以腰背關節為主者,多與腎氣不足有關,酌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續斷等溫補腎氣。若見關節腫大,苔薄黃,邪有化熱之象者,投桂枝芍藥知母東加減。或以防風東加減,方以防風、麻黃、秦艽、葛根祛風除濕;肉桂、當歸溫經活血;茯苓健脾滲濕,薑、棗、甘草和中調營。

若以肩肘等上肢關節為主者,為風勝於上,可選加羌活、白芷、桑枝、威靈仙、薑黃、川芎祛風通絡止痛。若以下肢關節為主者,為濕勝於下,選加獨活、牛膝、防己、萆蘚、松節等祛濕止痛。以腰背關節為主者,多與腎氣不足有關,酌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續斷等溫補腎氣。若見關節腫大,苔薄黃,邪有化熱之象者,投桂枝芍藥知母東加減。或以防風東加減,方以防風、麻黃、秦艽、葛根祛風除濕;肉桂、當歸溫經活血;茯苓健脾滲濕,薑、棗、甘草和中調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