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越舔越癢 究竟啥在作怪?
穀雨節氣的名稱, 來自古人的“雨生百穀”之說, 表示這個時期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極為重要。 諺語說“穀雨無雨, 交回田主”。 此時南方氣溫升高較快, 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 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增大, 穀雨已是暮春, 肝木之氣就像樹葉一樣完全釋放, 肝木之氣克制脾土, 中焦也容易虛弱。 所以飲食起居更要注意, 避免舊疾復發。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映平
通訊員 沈中
案例
9歲的陳小妹患唇炎4年了
陳小妹今年9歲, 她從5歲那年起就有舔嘴唇的習慣, 每次看見她舔嘴, 媽媽就開始說教, 讓她不要這樣做。 有一天陳小妹回家後,
德叔分析
脾虛則唇失所養
脾“在竅為口, 其榮唇也”, 《靈樞?五閱五使》亦雲:“口唇者, 脾之官也”。 德叔認為小妹發病關鍵在於脾, 是因為脾虛不化精微, 唇失所養所致。 治療上, 以清熱燥濕祛風、健脾滲濕止癢並舉, 用苦參清熱燥濕,
預防
忌舔唇、咬唇, 按揉承漿、地倉、中脘穴
德叔建議, 小妹必須糾正舔唇、咬唇等壞習慣, 若嘴唇乾裂, 儘量選擇添加刺激性成分少的無色唇膏或用棉簽將香油或蜂蜜塗抹到嘴唇上, 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濕滋潤作用。 同時每天堅持用食指指腹按揉承漿、地倉、中脘穴, 每次按揉約80-100次。 承漿穴位於面部, 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具有生津斂液、舒筋活絡之效;地倉位於面部, 口角外側, 直上瞳孔(瞳孔直下與口角外側相交叉的部位)。 地, 脾胃之土。 倉, 五穀存儲聚散之所;中脘位於上腹部,
德叔養生藥膳房
赤小豆煲鯽魚
材料:赤小豆20克, 鯽魚1條, 生薑2-3片, 精鹽適量。
功效:健脾祛濕消腫。
赤小豆性平, 味甘、酸, 性微寒, 歸心、小腸、脾經。 具有利水消腫解毒之效, 古代藥書《藥性論》說它能“治水腫皮肌滿”、“通氣、健脾胃”;鯽魚味甘, 性平, 歸脾、胃、大腸經。 《日華子本草》說它能“溫中下氣, 補不足”。 《滇南本草》認為它有“和五臟, 通血脈”的功用。 兩者合之, 有補氣健脾、祛濕消腫之效。
烹製方法:
赤小豆洗淨, 浸泡約2-3小時, 鯽魚除去魚鱗、魚鰓和內臟, 刮去魚肚壁上的黑膜, 沖洗乾淨後晾乾魚身表面, 再將鯽魚與薑片一起放入煎至微黃, 與赤小豆一起放入砂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