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親人,別太苛待自己
無需堅強, 悲傷、內疚、恐懼……任何情緒都可以接受
“魯甸地震”牽動每位國人的心。 受害者中有一個特殊群體——失去子女的爸媽們。 其中不乏內心極為堅強者。 盡管失去孩子, 但他們沒有哭, 沒有垮下, 甚至為了挽救別人的生命, 繼續高強度工作, 沒有時間去看孩子最后一眼。 他們的奉獻精神和堅強意志值得稱道, 但人非草木, 喪失親人怎么可能沒有負性情感反應呢?更何況, 他們失去的是花季孩子。 從心理學角度看, 這些堅強的行為是反常的。
一般說來, 喪失親人后的心理變化大致包括休克期、抑郁期、恢復期三個階段,
作為當事人, 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正處在心理危機狀態, 告訴自己, 此時出現任何情緒反應都是正常的, 包括悲傷、自責、內疚、恐懼、無助感、無望感。 要接受這些負性情緒, 并能向關系密切的人表達感受。 心身是統一的, 中國自古就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恐傷腎、憂傷肺”之說,
失子父母的家人、朋友或同事, 要為其提供具體的幫助, 比如在需要的情況下幫助當事人保證基本的生理需要, 同時不要阻礙他們表達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