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失去親人,別太苛待自己

無需堅強, 悲傷、內疚、恐懼……任何情緒都可以接受

“魯甸地震”牽動每位國人的心。 受害者中有一個特殊群體——失去子女的爸媽們。 其中不乏內心極為堅強者。 盡管失去孩子, 但他們沒有哭, 沒有垮下, 甚至為了挽救別人的生命, 繼續高強度工作, 沒有時間去看孩子最后一眼。 他們的奉獻精神和堅強意志值得稱道, 但人非草木, 喪失親人怎么可能沒有負性情感反應呢?更何況, 他們失去的是花季孩子。 從心理學角度看, 這些堅強的行為是反常的。

一般說來, 喪失親人后的心理變化大致包括休克期、抑郁期、恢復期三個階段,

這些父母的堅強行為是休克期的表現。 此時, 喪失親人者往往會出現情感麻木, 甚至否認親人去世的事實。 若不能順利度過休克期, 失親之后的哀傷過程就不能開始, 不利于心理健康。 我有一句話送給失去孩子的家長們:孩子走了, 傷心是正常的, 什么都做不了也是正常的。 所有人都不會因為你們什么都做不了而說你們脆弱。 相反, 這說明你們更加真實。

作為當事人, 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正處在心理危機狀態, 告訴自己, 此時出現任何情緒反應都是正常的, 包括悲傷、自責、內疚、恐懼、無助感、無望感。 要接受這些負性情緒, 并能向關系密切的人表達感受。 心身是統一的, 中國自古就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恐傷腎、憂傷肺”之說,

有不良情緒不宣泄, 勢必損害身體。 不良情緒在心里越積越多, 會引發心身疾病, 甚至抑郁癥。 其次, 盡量保證正常作息, 避免過度哀傷引發次生傷害, 比如因過度自責導致自殺等。 最后, 有意識地與其他失子父母聯合起來形成互助團體, 提供能在情感上相互支持的大環境。

失子父母的家人、朋友或同事, 要為其提供具體的幫助, 比如在需要的情況下幫助當事人保證基本的生理需要, 同時不要阻礙他們表達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