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玩手機變成“被手機玩”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學敏 通訊員 張秋霞 韓文青 魏春福
隨著手機的發明應用與飛速進步發展, 它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讓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作離不開手機、生活離不開手機、娛樂離不開手機。 時下, 與電腦“合體”後的智慧手機甚至已經從閱讀、搜索、拍攝、音樂、交友、購物、通訊、視訊等全方位式入侵我們的24小時。 有人戲言:“沒有手機的日子沒法過!”
一項調查顯示:77%的人每天開手機12小時以上, 34%的人24小時開機。 “如果去一個遙遠的地方公幹或度假, 你最希望帶上的是什麼?”超過60%被調查者首選手機。
醫生指出, 凡事有利必有弊, 過度使用手機, 一方面造成人體的損害, 一方面容易讓人們失去思考動力和能力, 從而全面損害人體的身心健康。
那麼究竟手機會對我們身體造成什麼傷害呢?醫生列出了手機的“四宗罪”。
第一宗罪:手機脖
接診醫生: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科主任 沈彤
餐廳、車站、車廂、商店、校園、大街上, 這樣的景象隨處可見:弓腰、低頭、手臂彎成45度, 手裡把玩著手機。 小莉還是一個大學生, 卻早早就患上了頸椎病, 尋根究底, 竟是手機惹的禍:“沒事我就拿手機出來, 上網、發短信、看微博。 晚上睡不著覺, 手機是很好的解悶工具。 我玩手機5年了, 以前可以玩一上午都沒事,
“因為過度玩手機而引發脖頸酸痛, 進而患上‘手機脖’的人越來越多, 不管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 都不少。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科主任沈彤介紹, “手機脖”其實就是頸椎病, 由於長時間把玩手機而又不注重姿勢所引起的。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 又叫頸椎綜合征, 是一種以退行性病變為基礎的病種。 頸椎病可以說是時下的一種流行病, 若放任不管, ‘可大可小’。 ”沈彤表示, 長期不當的頭頸姿勢若不及時矯正, 會使頸椎因長期扭曲而失去應有的生理曲度, 增生的骨刺會刺激或壓迫鄰近的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 很容易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和頸椎過度疲勞,
專家建議:“手機脖”的主要誘因是姿勢不正確, 低頭時間過長, 使肌肉疲勞, 頸椎間盤出現老化, 並出現慢性勞損, 會繼發一系列症狀。 最佳的姿勢是頸部保持正直, 微微前傾, 不要扭轉、傾斜。 因此, 若要玩手機時, 建議最好“正襟危坐”, 並且每連續玩30分鐘應該休息幾分鐘。 平時做些頸部運動或按摩。 不要頭靠在床頭或沙發扶手上玩。
此外, 平時多活動頸部, 避免長時間保持同樣姿勢, 加強頸部的功能鍛煉, 都能很好地預防“手機脖”。
第二宗罪:“愛瘋”手
接診醫生: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 張慶文
從第一部可以收發短信的手機開始, 手機就開始了“拇指時代”。 接著, 觸屏的智慧手機面世, 而著名的“愛瘋手”就是由此而得來。 現在不單單是“愛瘋”, 幾乎所有的手機都是用點、觸、滑來操作, 拇指的利用率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白領小魚是狂熱的手機游戲迷, 每天不玩上幾個小時“植物大戰僵屍”, 她就渾身不自在。 開始一兩個月還好, 到了第三個月, 她卻發現拇指越來越不聽話了, 時不時就鑽心地疼。
“玩遊戲、發郵件、打短信、發微博……手機上所有的操作都是由這麼兩三根手指來完成, 其中, 拇指利用率最高。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張慶文介紹, 當手部固定在一定位置做重複、過度活動時,
“‘愛瘋手’實際上就是腱鞘炎, 不單單是手機, 凡是觸屏的電子產品都容易導致這種病。 ”張慶文表示, 以往, 腱鞘炎多發於40歲以上的家庭主婦當中, 而時下患有該病的年輕人之所以多起來, 主要是由於觸控式螢幕設備的普及, “長時間用手指按壓或輕掃螢幕, 快速、密集地重複做同樣的動作, 就會使手部的肌腱出現過度的摩擦, 這也是腱鞘炎形成的‘先決條件’。 ”
專家建議:如果在腱鞘炎發作初期, 症狀表現不是很強烈的時候,
此外, 在病情初期或緩解期, 應多進行相關肌肉及肌腱的拉伸運動, 若是拇指屈肌腱腱鞘炎, 可將拇指向指背方向牽拉;若是手腕部橈骨莖突腱鞘炎, 可將四指握住拇指並向小指方向牽拉。 如此可利於松解病變局部的組織粘連, 促進症狀緩解。
即使沒有發病,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 防患於未然。 要注意手指、手腕不要過度彎曲或後伸;提拿物品不要過重;連續玩手機後, 要揉搓手指和手腕, 再用熱水泡泡手;操作手機時儘量讓雙手平衡, 手腕能觸及實物, 如放在桌面上, 不要懸空。
第三宗罪:手機眼
接診醫生: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教授、眼科學博士 楊曉
很多人知道過度看電腦會壞眼睛,但卻很少人會意識到過度看手機也會壞眼睛。高中生小勇就是一個。由於寄宿在外,小勇很早就擁有了自己的手機,天文地理衣食住行,一台手機功能比電腦還強大,小勇對它愛不釋手,即使晚上宿舍關燈了,他還樂此不疲地躲在被窩裡看小說、刷微博。漸漸地,小勇從原來1.5的視力,退步到0.3,醫生甚至警告,若他再不節制地玩手機,將來或許30多歲就會早早患上老花眼。
“即使是最高級的手機,精度最高的顯示幕,對眼睛的傷害還是無法避免的。”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教授、眼科學博士楊曉指出,無論手機螢幕做得多大,圖元多高,長時間低著頭、目不轉睛地盯著看,都容易造成眼部疲勞,誘發近視、乾眼症甚至老花眼等眼疾。
“還有就是由於手機螢幕字型較小,一些人坐公車或吃飯時還不停地上網、‘織圍脖’、看電影、看電子書,這會讓眼睛睫狀肌一直處於緊張狀態。此外,手機螢幕上光線、字體、對比度等跟平常使用的紙質書籍相比,用手機看小說看新聞會令眼睛在注視時要發揮更大的調節力,容易引起視疲勞。時間久了,眼睛不壞才怪了。”
專家建議:平時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不要長時間盯著手機螢幕看,使用30分鐘左右要讓眼睛休息一下,可以通過閉眼休息幾分鐘或是眺望遠方來緩解眼部疲勞,讓眼部肌肉得到放鬆。另外,在乘車或是運動過程中儘量不要使用手機,以避免對眼睛造成更大的傷害。且使用手機閱讀不能保持一個正確的姿勢,這些都增加了視疲勞。特別提醒,兩歲以下小孩眼睛發育尚未完善,更不應把玩電子產品,如手機、iPad、電腦等,也不宜多看電視。
第四宗罪:幻聽症
接診醫生:國家高級心理諮詢師 黃家良
每逢聚會,朋友們都會抱怨婧婧,每隔5分鐘就翻一下手機,神經兮兮地,令大家十分無趣。對此,作為媒體人的婧婧也很無奈:“就怕收不到料,或者錯過了消息,挨領導罵!”婧婧坦言,在這種高壓狀態下,即使休假,她也神經緊繃。
“現在不管在哪,經常都會感覺自己的手機在響,但很多時候根本就沒有短信或來電。要是哪天不小心把手機落在家裡,感覺就像少了什麼似的,一整天都坐立不安,這就是所謂的‘手機幻聽症’。”國家高級心理諮詢師黃家良分析,手機強迫和“幻聽”現象多與職業有關,如銷售、諮詢、媒體等從業人員、應屆畢業生和失業期的求職者,這類人會比較容易患上“手機幻聽症”。
黃家良分析,手機幻聽症的易感人群通常都會頻繁使用手機,“往往在鈴聲一響時就得立即投入工作,這些人長期處於‘待機’狀態,強烈的心理暗示會誘發‘幻聽’。”黃家良表示,不管是手機幻聽症還是社交恐懼症,其成因都是長時間使用手機、過分關注手機而造成的。
專家建議:目前困擾都市人生活的“手機心理病”現象,其實只是人身體出現壓力時的一種表現,是身體潛意識給出的提醒,只要擺正心態,增強自信,真誠主動與人溝通,這樣壓力就會被克服。
由於長時間使用單一的手機鈴聲,會強化大腦感應,容易幻聽,因而經常更換手機鈴聲有助克服“手機幻聽症”,並採用一些相對舒緩的樂曲,以放鬆身心。
很多人知道過度看電腦會壞眼睛,但卻很少人會意識到過度看手機也會壞眼睛。高中生小勇就是一個。由於寄宿在外,小勇很早就擁有了自己的手機,天文地理衣食住行,一台手機功能比電腦還強大,小勇對它愛不釋手,即使晚上宿舍關燈了,他還樂此不疲地躲在被窩裡看小說、刷微博。漸漸地,小勇從原來1.5的視力,退步到0.3,醫生甚至警告,若他再不節制地玩手機,將來或許30多歲就會早早患上老花眼。
“即使是最高級的手機,精度最高的顯示幕,對眼睛的傷害還是無法避免的。”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教授、眼科學博士楊曉指出,無論手機螢幕做得多大,圖元多高,長時間低著頭、目不轉睛地盯著看,都容易造成眼部疲勞,誘發近視、乾眼症甚至老花眼等眼疾。
“還有就是由於手機螢幕字型較小,一些人坐公車或吃飯時還不停地上網、‘織圍脖’、看電影、看電子書,這會讓眼睛睫狀肌一直處於緊張狀態。此外,手機螢幕上光線、字體、對比度等跟平常使用的紙質書籍相比,用手機看小說看新聞會令眼睛在注視時要發揮更大的調節力,容易引起視疲勞。時間久了,眼睛不壞才怪了。”
專家建議:平時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不要長時間盯著手機螢幕看,使用30分鐘左右要讓眼睛休息一下,可以通過閉眼休息幾分鐘或是眺望遠方來緩解眼部疲勞,讓眼部肌肉得到放鬆。另外,在乘車或是運動過程中儘量不要使用手機,以避免對眼睛造成更大的傷害。且使用手機閱讀不能保持一個正確的姿勢,這些都增加了視疲勞。特別提醒,兩歲以下小孩眼睛發育尚未完善,更不應把玩電子產品,如手機、iPad、電腦等,也不宜多看電視。
第四宗罪:幻聽症
接診醫生:國家高級心理諮詢師 黃家良
每逢聚會,朋友們都會抱怨婧婧,每隔5分鐘就翻一下手機,神經兮兮地,令大家十分無趣。對此,作為媒體人的婧婧也很無奈:“就怕收不到料,或者錯過了消息,挨領導罵!”婧婧坦言,在這種高壓狀態下,即使休假,她也神經緊繃。
“現在不管在哪,經常都會感覺自己的手機在響,但很多時候根本就沒有短信或來電。要是哪天不小心把手機落在家裡,感覺就像少了什麼似的,一整天都坐立不安,這就是所謂的‘手機幻聽症’。”國家高級心理諮詢師黃家良分析,手機強迫和“幻聽”現象多與職業有關,如銷售、諮詢、媒體等從業人員、應屆畢業生和失業期的求職者,這類人會比較容易患上“手機幻聽症”。
黃家良分析,手機幻聽症的易感人群通常都會頻繁使用手機,“往往在鈴聲一響時就得立即投入工作,這些人長期處於‘待機’狀態,強烈的心理暗示會誘發‘幻聽’。”黃家良表示,不管是手機幻聽症還是社交恐懼症,其成因都是長時間使用手機、過分關注手機而造成的。
專家建議:目前困擾都市人生活的“手機心理病”現象,其實只是人身體出現壓力時的一種表現,是身體潛意識給出的提醒,只要擺正心態,增強自信,真誠主動與人溝通,這樣壓力就會被克服。
由於長時間使用單一的手機鈴聲,會強化大腦感應,容易幻聽,因而經常更換手機鈴聲有助克服“手機幻聽症”,並採用一些相對舒緩的樂曲,以放鬆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