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癥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Shí Bá Zhènɡ
【英文名】Herb of Tonkin Pepper
【別名】歪葉子蘭、小麻疙瘩、大腸風、苧葉蔞。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胡椒科植物光軸苧葉蒟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per boehmeriaefolium (Miq.)C. DC.var. tomkinense C.DC.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 切片曬干。
【原形態】光軸苧葉蒟直立亞灌木或有時呈攀援狀, 高約lm左右。 莖節膨大, 全株無毛, 綠色并有香辣味, 枝干時有疣點和縱紋。 葉互生;葉柄長5-7mm, 少達1cm;托葉長達葉柄的1/2-l/3, 與葉柄合生;葉片薄紙質, 有透明細腺點, 干時常呈黑色, 橢圓形、卵狀長圓形或近卵形, 兩例甚不對稱, 長10-16(-20)cm, 寬4(-10)-6(-12)cm, 先端漸尖, 基部偏斜, 兩側甚不等齊, 一側尖, 一側稍圓, 兩面無毛, 間或葉背脈上被疏毛, 側脈每邊5-7條, 寬的一側3-4條, 狹的一側2-3條, 有兩對脈離基發自中脈。 花單性, 雌雄異株, 穗狀花序與葉對生;雄花序長10-15(-22)cm, 寬2-3mm, 總花便略長于葉柄, 花序軸無毛;苞片圓形, 有時光瑞突尖, 具短柄, 盾狀, 無毛, 直徑約15mm, 表面有腺點;雄蕊2,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500-1900m的密林下、山谷中或林綠與溪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莖藍綠色, 節膨大, 有的有須根;斷面中空。 葉多卷縮, 藍綠色, 完整葉卵圓形, 長8-15cm, 寬3-5cm, 先端漸尖, 基部歪斜, 近全緣, 可見透明腺點。 有時帶有穩狀花序。 氣芳香, 味辛、麻。
【鑒別】理化鑒別(1)取本品5-10g, 加甲醇70ml, 回流10min, 濾過。 取濾液lml, 加重氮化試劑1-2滴, 顯紅色。 (檢查酚類)(2)取本品5g, 加甲醇50ml回流提取10min, 濾過。 取濾液lml, 加鎂粉少許及濃鹽酸數滴, 置水浴中加熱數分鐘,
【性味】辛;溫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活血調經;消腫止痛。 主風寒感冒, 風濕痹痛, 脘腹冷痛, 牙痛, 月經不調, 痛絕, 跌打腫痛, 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15g。 1-5g。 外用:適量, 研末調涂或鮮品搗敷。
【附方】治痛經:歪葉子蘭、澤蘭, 水煎服。 (《云南中草藥選》)
【各家論述】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散寒, 消瘀止痛。 治風濕筋骨痛, 跌打腫痛, 胃寒疼痛;毒蛇、蜈蚣咬傷。 2.《云南中草藥選》:治痛經, 閉經, 傷風感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