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言談有節利養生

歷代養生家大都主張節言少語, 以此促進健康長壽。 孫思邈《千金翼方》中說:“言語談笑, 能行不妄失者, 可延年益壽。 ”他強調“親故鄰里來相訪問, 宜量力談笑, 簡約其趣, 得歡適, 不可過度耳。 ”金人李東垣有《省言箴》一文, 其中說:“氣乃神之祖, 精乃氣之子, 氣者精神之根蒂也, 大矣哉!積氣以成精, 積精以全神, 必清必靜……切宜省言而已。 ”將“省言”作為養氣的主要方法。 清代曹廷棟則對老年人言語談笑具體化, 他在《老老恒言·見客》中說:“喜談舊事, 愛聽新聞, 老人之常態, 但不可太煩, 亦不太久, 稍有倦意而止。 客即在座, 勿用周旋,

如張潮詩雲:‘我醉欲眠卿且去,可也。 ”

言談要注意意守和禁忌問題。 所謂意守, 是指在言談時要集中思想, 以意念領聲。 孫思邈在《千金翼方·道林養性》中說:“慎言語, 凡言語讀誦, 常想聲在氣海中。 ”氣海, 有上、下之分。 上氣海指胸中兩乳間的膻中部位;下氣海指臍下丹田部位。 “想聲在氣海中”,這種方法類似氣功的意守法, 能防止神氣耗散, 使言談不至於傷身。

關於言談的禁忌, 《論語·鄉黨》說:“食不言, 寢不語。 ”《千金翼方·道林養性》中說:“不得寢臥多言笑, 言則五臟如鐘磬, 不懸則不可發聲;行不得語, 行語則令人失氣。 ”“勿能冷開口大語為佳。 ”可見, 古人強調寢臥、飲食、行走和遇冷時, 不得言談或大聲言談, 因為這會影響睡眠、五臟功能、食欲和消化功能,

過多耗散精力, 損傷肺氣, 故均在所忌之列。

古代中醫養生家宣導言談有節, 注意禁忌等, 是頗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