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的治療
貧血的治療方法很多, 主要有病因治療、藥物治療、輸血、脾切除、骨髓移植、中醫中藥治療、飲食治療等。
一、病因治療:
治療貧血的原則著重採取適當措施以消除病因。 很多時候, 原發病比貧血本身的危害嚴重得多(例如胃腸道癌腫), 其治療也比貧血更為重要。 在病因診斷未明確時, 不應亂投藥物使情況複雜, 增加診斷上的困難。
二、藥物治療:
切忌濫用補血藥, 必須嚴格掌握各種藥物的適應症。 例如維生素B12及葉酸適用於治療巨幼細胞性貧血;鐵劑僅用於缺鐵性貧血, 不能用於非缺鐵性貧血, 因會引起鐵負荷過重,
三、輸血:
輸血主要的優點是能迅速減輕或糾正貧血。 因此必須正確掌握輸血的適應症, 如需大量輸血, 為了減輕心血管系統的負荷過和減少輸血反應, 可輸注濃縮紅細胞。
四、脾切除:
脾臟是破壞血細胞的重要器官, 與抗體的產生也有關。
五、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近年來一種新的醫療技術, 目前仍在研究試用階段, 主要用於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之早期未經輸血或極少輸過血的病人, 如果移植成功, 可能獲得治癒。
六、中醫中藥治療
中醫學一般將貧血劃入“血虛”或“虛勞亡血”的範疇,
中醫認為, “諸血皆屬於心”, “中焦受氣取汁, 變化而赤是謂血”, “血之源頭在於腎, ……精氣充足, 百脈和暢”。 由此可見, 血的生成來源於水穀之精氣, 人攝取水穀營養物質, 由中焦(脾胃)吸收了飲食物的精微, 通過氣化作用, 變成營氣。 脾得心火宣降之助, 轉化為精、津液, 精之一部分貯於腎中, 以待生化之用, 另一部分得心火之助轉化為血, 以榮膠末五臟六腑。 腎中先天之精得後天水穀之精氣, 吸收命火之蒸騰, 轉化為髓。 髓得下焦火熱之激, 分化為髓之精液, 精液再為命火的宣蒸轉化為血, 輸之於機體, 以為生理之用。
傳統中藥認為四物湯有補血作用, 其實它的功能是調理血氣促進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