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認清症狀 擺脫胃炎來襲

胃炎由各種病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胃粘膜炎性變化。 急性胃炎可分為單純性、腐蝕性、感染性和化膿性4種。 常見為單純性胃炎。

本病可由化學因素(藥物、烈酒等)、物理因素(過冷、過熱或過粗糙的食物)、微生物感染或細菌毒素(沙門氏菌屬, 嗜鹽菌致食物污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毒素和腸道病毒感染等)引起。 致病因數直接損傷胃粘膜表面細胞, 削弱胃粘膜的再生能力, 破壞了胃粘膜屏障。 另外, 胃粘膜缺血和胃酸分泌過多也參與作用。

胃炎所造成的病理改變為胃粘膜充血、水腫, 粘液增多、出血、糜爛及退行性改變等。 細菌或病毒所致的急性胃炎, 在進食被污染食物數小時或24小時後急性起病。 可有上腹不適、疼痛、噁心、嘔吐, 因常伴發腸炎性腹瀉, 故又稱急性胃腸炎。 重者可出現發熱、脫水、酸中毒、休克等症狀。

一般病程短暫, 數天內可好轉自愈。 發病後要停止一切對胃有刺激的飲食和藥物,

多飲水, 短期禁食。 必要時服用四環素, 黃連素等藥物。 注意飲食衛生, 勿暴飲暴食, 節制飲酒, 不吃不易消化或腐敗變質食物是防止急性胃炎發生的關鍵。 慢性胃炎, 根據胃鏡檢查所見的胃粘膜形態學傳統的分類法, 分為淺表性、萎縮性和肥厚性胃炎。 臨床上認為淺表性胃炎是萎縮性胃炎的前期病變, 淺表胃炎可以治癒, 也可以轉變為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發展為胃癌的可能性約為9%。 肥厚性胃炎為單獨的一型, 不演變為其它類型。

慢性胃炎病因迄今不完全明確。 可與下列因素有關:(1)急性胃炎的遺患。 (2)刺激性食物和藥物的作用。 (3)膽汁反流。 由於幽門鬆弛, 膽汁反流至胃內破壞胃粘膜屏障而致。 (4)免疫因素。 部分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中可找到抗壁細胞抗體, 以及胃粘膜有彌漫的淋巴細胞浸潤, 認為自身免疫反應可能與萎縮性胃炎的發生有關。 淺表胃炎的病理改變為胃粘膜充血、水腫、滲出、糜爛及出血等;萎縮性胃炎為粘膜皺襞平坦或消失;肥厚性胃炎為粘膜增厚,

上皮細胞增生。

臨床表現主要是消化不良症狀, 進食後上腹部疼痛, 可出現貧血、上消化道反復出血。 胃竇部胃炎發生胃癌較胃體部胃炎多見。 通過胃液分析, 胃脫落細胞檢查、X線鋇餐和胃鏡檢查, 以及血清抗壁細胞抗體試驗和血清胃泌素測定, 有助於胃炎的分型診斷。 如能早期發現, 及時治療, 可能治癒。 注意飲食衛生, 避免對胃有刺激的食物和藥物, 戒煙、酒, 均有助於預防慢性胃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