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兩成腦中風 其實病起心臟

我們通常所說腦中風, 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腦卒中, 已經成了第一奪命疾病。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20%的中風起源其實在心臟, 病因就是房顫。 並且起源于心臟的房顫隱匿性和危害性都更高。 6月6日是世界房顫日, 專家提醒, 有的房顫沒有症狀, 但心電圖檢查就能揪出它。

一些腦中風起源于房顫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湯成春教授介紹, 心房顫動(房顫)是常見的心律失常性疾病。 通俗來講, 房顫發作時, 心臟的“節奏”亂了。 我們都知道心臟是可以看做是人體血液迴圈的一個“泵”, 當房顫發生時,

這個“泵”的功率會少掉將近1/4。 這不僅遠期對心臟本身有損害, 血液滯留還容易在心臟內形成血栓。 一旦血栓脫落, 順著血管流向大腦就會導致腦血管事件。

臨床上資料顯示, 20%以上的中風是由房顫引起的, 也就是說, 中風的病人中將近1/5的病人都是房顫病人。 一些患者即使知道自己房顫也不夠重視, 很多患者本身還不知道自己有房顫, 到中風了搶救才確診下來。

無症狀房顫更危險

房顫是比較隱匿的。 房顫的患者可能有心跳快、氣促、氣短、胸悶、頭暈等症狀, 但並不是絕對的, 很多房顫患者日常並沒有感覺。 這種無症狀房顫其實是更危險的。 患者有不舒服的症狀, 反而會積極到醫院求治, 對治療也相對配合。 沒有症狀的患者,

即使已經通過心電圖確診, 對房顫的危害性通常也沒有足夠的認識, 對服用抗凝藥物或者更積極的介入治療也很難接受, 反而更容易一步步走向難以挽回的心血管事件。

是否服用抗凝藥物需要個體評估

房顫是個老年病, 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 75歲以上人群可達10%。 起源於心房的血栓較大, 引發中風的栓塞面積更大, 致殘致死率更高。 所以, 房顫患者一定要有預防中風的意識, 最大限度地減少中風發生的風險。

目前治療房顫的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和射頻消融治療, 選擇何種方式, 需要由專業醫生根據患者的情況來選擇。

一些患者對抗凝藥物比較抗拒, 擔心發生出血等併發症, 實際上, 抗凝藥物確實是一把“雙刃劍”,

患者使用何種抗凝藥物、用量多少、怎樣來調整, 都需要專業醫生評估, 使患者得到最大利益。 確實需要服用抗凝藥物的, 千萬不要諱疾忌醫。

楊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