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梳頭和刷牙能給我們什麼啟示?
在物質條件並不豐沛的古代, 人們又是怎樣梳洗的呢?又有哪些細節值得現代人借鑒?我們不妨一探。
梳頭
現代腦力勞動者常常苦惱於用腦過度導致脫髮,
古人對梳子的材質也大有講究, 金、銀、玉石、象牙、犀角、玳瑁, 以及各種名貴木材都可以做梳子, 功效各有不同。 《本草綱目》中推薦了有清熱涼血解毒功效的黃楊木梳。 過去宮廷貴婦常用天然犀牛角製成的“犀梳”梳頭和做裝飾, 犀角清熱解毒, 善清血熱, 可以治療熱病頭痛, 火熾神昏, 是珍貴的藥材, 十分難得。
民間用牛羊角製成的梳子, 也可作為犀角的代用品。 牛羊角去垢而不沾, 溫潤而不掛發, 同時牛羊角本來也是具有涼血、息風、鎮靜作用的中藥, 還可消炎鎮痛, 治療頭痛、熱毒, 還能祛屑護髮, 治療失眠。
刷牙
中國人非常注重牙齒的健康, 進行口腔清潔與保健自古有之。
最早的牙刷隨著佛教傳入中國。 東漢高世安所譯《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中講到洗浴所需的七種用具, 其“六者楊枝”, 是將楊枝的一端打造成刷狀蘸藥或香料刷牙。 還有直接咀嚼楊柳嫩枝清潔牙齒的, 即“晨嚼齒木”。 明代李時珍也認為將嫩柳枝“削為牙枝, 滌齒甚妙”。 到了南宋, 民間已經可以買到批量生產的牙刷, 即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做握柄, 一端鑽毛孔兩行,
古代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 最早使用的漱口劑有酒、醋、鹽水、茶及清水等。
藥物牙膏的雛形, 最早出現在宋太宗下令編纂的《太平聖惠方》中:將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 入薑汁、細辛等, 用來擦牙。 後來還在藥膏中又加入清熱解毒的中藥, 如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藿香、佩蘭等, 不僅能去除異味, 還有治療口腔疾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