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警惕!心臟病可能始于胎兒發育期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22日報道, 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心臟病可能始于母胎。 患有子癇前期、妊娠期糖尿病或有吸煙習慣的孕婦孕育的胎兒長大后更容易患心臟病、高血壓以及動脈硬化。

劍橋大學生理學、發育和神經科學系的迪諾 朱薩尼(Dino Giussani)教授領導了這項研究。 他表明, 孕育期在母親子宮內長期缺氧(低氧)的成年人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的危險信號, 比如高血壓或動脈硬化。 而慢性缺氧是子癇前期、妊娠期糖尿病或準媽媽吸煙等這些妊娠并發癥最常見的副作用。

科學家們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上撰文稱,

三分之一的人死于心臟病。 人們普遍認為, 基因與生活習慣(如肥胖和吸煙)相互作用, 從而決定人們患心臟病的風險。 但這項由英國心臟基金會資助的新研究表明, 這種風險可能在我們出生前就已經存在。

為了確定這種風險是否可以被抵消, 研究人員給懷孕的綿羊補充有助于稀釋血液, 降低血壓的維生素C, 同時在產前3個月將其放置在低氧實驗室中喂養。 在這些羊的后代9個月大時, 研究人員將其心臟功能與正常懷孕的羊的后代進行了對比。 結果表明低氧限制了羊的生長, 引起了“內應力”。 成年后, 羊的血管變窄, 從而引發高血壓。

研究人員發現, 維生素C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進胎盤的氧氣供應,

但效果并不顯著。 盡管如此, 科學家們相信他們的研究證明了抗氧化劑可以幫助降低高血壓。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生理學、發育和神經科學系的科斯蒂布恩博士說, 這種方法的原理是“預防治療始于孕育期”。 研究人員補充說, 應該更加重視預防心臟病。

朱薩尼教授說:“治療應該在發育過程中盡早開始, 而不是等到成年后, 因為疾病的過程是不可逆轉的。 ”

[責編: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