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核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1.《本經逢原》櫻桃, 其核今人用以升發麻斑, 力能助火, 大非所宜, 在春夏尤為切忌。
【拼音名】Yīnɡ Táo Hé
【英文名】Nut of Falsesour Cherry
【別名】櫻桃米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櫻桃的果核。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rasus pseudocerasus (Lindl.)G.Don[Prunus pseudocerasus Lindl.]
採收和儲藏:夏季取成熟果實置於缸中, 用器具揉搓, 使果肉與果核分離, 然後洗去果肉, 取淨核曬乾。
【原形態】櫻桃 落葉灌木或喬木, 高3-8m。 樹皮灰白色, 有明顯的皮孔;幼枝無毛或被疏柔毛。 葉互生;葉柄長0.7-1.5cm, 被疏柔毛, 先端有1或2個大腺體;托葉披針形, 有羽裂腺齒, 早落;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 長5-12cm, 寬3-5cm, 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600m 的山坡向陽處或溝邊。
資源分佈:分佈華東及遼寧、河北、甘肅、陝西、湖北、四川、廣西、山西、河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果核呈卵圓形或長圓形, 長8-10mm, 直徑5mm, 先端略尖, 微偏斜, 基部鈍圓而凹陷, 另一邊稍薄,
2.顯微鑒定 內果皮橫切面:由多層排列緊密的石細胞組成, 石細胞類圓形、長圓形或長梭形, 長徑約86μm, 短徑20-40μm, 紋孔及孔溝明顯。 種皮中部橫切面:外表皮細胞1列, 散有類圓形石細胞, 皮下組織為1-2列薄壁細胞, 並有壁孔細密的圓形或長圓形的石細胞, 幾乎排列成環, 下方為多層壓縮的頹廢薄壁細胞。 內胚乳1-2列, 多含油滴。 粉末特徵 表皮層的石細胞貝殼形、類圓形、少數石細胞頂端成長突起, 直徑40-95μm, 紋孔及孔溝多在基部, 皮下組織的石細胞, 常2個或數個相連。 多邊形、貝殼形、類圓形等,
【化學成份】種子含氰甙, 加水分解可得氰氫酸。
【鑒別】(1)取本品0.5g, 置帶塞試管中, 加5%硫酸溶液3ml充分搖勻, 在試管口放一用三硝基苯酚鈉溶液濕潤的濾紙條, 塞緊塞子, 試管置40-50℃水浴中加熱10min, 濾紙條由黃色變磚紅色。 (檢查氰甙)(2)薄層色譜 取本品0.5g, 加等量碳酸鈣共研碎, 放入帶塞三角瓶內, 加石油醚(60-90℃)4ml, 冷浸過夜後, 濾過。 殘渣揮幹石油醚, 加入乙醇4ml冷浸過夜, 濾過。 濾液濃縮作供試品。 以苦杏仁甙作對照。 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 以氯仿-乙酸乙酯-乙醇(2:1:2)展開, 碘蒸氣顯色。 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發表透疹;消瘤去瘢;行氣止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5-15g, 外用:適量, 磨汁塗;或煎水熏洗。
【注意】《滇南本草圖說》:痘症陽症忌服。
【附方】①治出痘喉啞:甜櫻桃核二十枚。 砂鍋內焙黃色, 煎湯服。 (《綱目拾遺》)②治眼皮生瘤:櫻桃核磨水搽之, 其瘤漸漸自消。 (《醫學指南》)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圖說》:痘症色白陷頂不升漿者, 為末敷之, 可以升漿起長。
2.《本草再新》:敗毒, 消疽瘤。
3.《江蘇植藥志》:治麻疹透發不快;煎水洗淨瘡, 滅瘢痕。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