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疾病的檢查醫生都會要求病人做一個甲胎蛋白定量檢查,
所以對於很多肝臟疾病的患者和家屬對這個詞都不陌生,
它的檢查結果將得知肝臟是否發生了病變,
但是很多孕婦在產檢的時候一會也會要求做這樣一個檢查,
如果過高或偏低都會造成孕婦的緊張,
孕婦檢測這個指標是和肝癌有關嗎?定量是個什麼意義。
甲胎蛋白是檢查肝臟疾病時常作的一項指標檢查,
其屬於糖蛋白的一種(英文縮寫AFP)。
甲胎蛋白主要來自胚胎的肝細胞,
分子量6.9萬,
在胎兒13周時AFP占血漿蛋白總量的1/3。
甲胎蛋白約在胎兒出生兩周後從血液中消失,
所以正常人成年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
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懷孕後,
胎兒體內會產生甲胎蛋白,
這是人體在胚胎時期血液中含有的一種特殊蛋白,
導致孕婦體內檢測出的甲胎蛋白偏高。
一般正常的情況下,
孕婦在懷孕期間檢查甲胎蛋白偏高,
測定值一般不會超過400μg/L,
在產後三個月左右就會恢復正常水準。
但是如果正常人出現甲胎蛋白偏高,
則可能是疾病導致,
常見的是肝癌、肝炎、充血性肝腫大、毛細血管擴張症、先天性酪氨酸病等。
如果孕婦甲胎蛋白偏高的時候,
孕婦不要過於緊張,
因為孕婦甲胎蛋白偏高大部分屬於正常現象,
我們的胎兒能自動合成甲胎蛋白,
一般在懷孕30周左右甲胎蛋白濃度最大。
但甲胎蛋白的偏高有時候又是因為肝病造成的,
所以孕婦要按時做產檢,
及時跟進胎兒的健康。
甲胎蛋白是一種酸性糖蛋白,
英文縮寫AFP。
其主要來自胚胎的肝細胞,
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小於20微克/升。
在成人大約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AFP可升高,
約有50%的生殖細胞腫瘤會出現AFP陽性。
甲胎蛋白的檢測在臨床上有多重意義與目的,
針對不同病情及病因以輔助診斷鑒別。
甲胎蛋白的檢測目前臨床上在病理性診斷上多為原發性肝癌的一個特異性臨床指標。
對肝癌高危人群的定期檢測及肝癌的篩查都是很有利的指標,
因為當肝細胞發生癌變時,
機體就會恢復產生這種蛋白質的功能,
並且亦會隨著病情惡化在血清中的含量急劇增加,
並且甲胎蛋白一般在肝癌出現症狀之前的8個月就已經升高,
因此對早期發現是很有價值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