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養心以慈悲為懷

佛法中說到, 菩薩智慧越高, 慈悲就越大;並非是有了慈悲便沒有了智慧。 假如只有慈悲, 沒有智慧, 則無異於凡夫;只有智慧, 沒有慈悲, 那麼這種智慧也就和小乘一樣了。 所以菩薩應該是悲智一如;大乘法應該是慈悲與智慧平等的。 但我們平常人要怎麼來運用慈悲思想呢?

慈悲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礎。 佛教以慈悲為本, 尤其是大乘佛教更是主張慈悲普度, 利樂眾生是成佛的先決條件。 《增一阿含經》三十八卷《力品》雲:“諸佛世尊, 成大慈悲, 以大悲為力, 弘益眾生。 ”慈本是指父母的愛, 引申為憐愛。 《辭海》引《新書.道術》說:“親愛利子謂之慈”, 又“惻隱憐人謂之慈。 孔穎達疏‘慈者, 愛出於心, 恩披物也’”。 悲是指悲哀, 傷心。 《辭海》引顏師古注:“悲謂顧念也。 ”“慈悲”一詞, 《辭海》注為“佛教名詞, 謂以愛護心給予眾生, 以安樂名慈, 以憐憫心拔除眾生的痛苦為悲”。 《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釋初品大慈大悲義》雲:“大慈與一切眾生樂,

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 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 ”慈指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 這是一片愛心;悲是同感其苦, 憐憫眾生, 並拔除其苦, 這是一片同情心。 佛教從佛祖釋迦牟尼始, 即以慈愛為懷, 以悲憐為情, 想拯救眾生於苦海, 這對佛教以後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逐漸形成大乘的自覺覺人、自利利他的信念原則。 他們喊出“我為十方人作橋, 令悉踏我上渡去”, “眾生度盡方成正覺,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我不入地獄, 誰人地獄”的道德誓言, 顯示出慈愛悲壯的博大胸懷。  #p#分頁標題#e#

《大智度論》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 大悲救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 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

”佛給予眾生未來之歡樂, 故為“大慈”;它為救度眾生拔除痛苦, 故名“大悲”。 因此, 佛教的道德準則不但體現于對自我修持的要求, 而且還貫穿在人與人、人與眾生之間的關係上, 並希望和幫助他人得到快樂, 希望和幫助他人解除痛苦。 因此, 它以利他為人生觀, 講究施與恩惠, 救除患難。

佛教宣揚“大慈大悲”, 佛陀則是奉行大慈大悲的先驅。 話說佛陀的弟子眼睛失明, 要穿針縫衣都很困難。 作為偉大的聖人, 佛陀主動去幫助這位失明的比丘, 並一針一線地為弟子縫衣。 有病的弟子口渴了, 佛陀會去親自倒茶。 有時他還親自服侍重病的弟子, 為他們清理污穢的糞便和血膿。 他說:慈悲就要不分大小、貴賤、高低!有一次摩羯陀國的阿閣世王與越祗國發生糾紛而準備戰爭,

就派大臣雨舍去拜訪剛從越祗國回來的佛陀, 打探敵情。 佛陀知道他的來意, 故意不正面回答, 而是同弟子阿難大談越祗國的政治民主、上慈下孝, 並用很嚴肅而慈悲的神情說:“假如一個國家具有政治民主和上慈下孝的民風, 這個國家必然強大......”雨舍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你瞧, “慈悲”戰勝了一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