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以慈悲為懷
佛法中說到, 菩薩智慧越高, 慈悲就越大;並非是有了慈悲便沒有了智慧。 假如只有慈悲, 沒有智慧, 則無異於凡夫;只有智慧, 沒有慈悲, 那麼這種智慧也就和小乘一樣了。 所以菩薩應該是悲智一如;大乘法應該是慈悲與智慧平等的。 但我們平常人要怎麼來運用慈悲思想呢?
慈悲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礎。 佛教以慈悲為本, 尤其是大乘佛教更是主張慈悲普度, 利樂眾生是成佛的先決條件。 《增一阿含經》三十八卷《力品》雲:“諸佛世尊, 成大慈悲, 以大悲為力, 弘益眾生。 ”慈本是指父母的愛, 引申為憐愛。 《辭海》引《新書.道術》說:“親愛利子謂之慈”, 又“惻隱憐人謂之慈。 孔穎達疏‘慈者, 愛出於心, 恩披物也’”。 悲是指悲哀, 傷心。 《辭海》引顏師古注:“悲謂顧念也。 ”“慈悲”一詞, 《辭海》注為“佛教名詞, 謂以愛護心給予眾生, 以安樂名慈, 以憐憫心拔除眾生的痛苦為悲”。 《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釋初品大慈大悲義》雲:“大慈與一切眾生樂,
《大智度論》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 大悲救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 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
佛教宣揚“大慈大悲”, 佛陀則是奉行大慈大悲的先驅。 話說佛陀的弟子眼睛失明, 要穿針縫衣都很困難。 作為偉大的聖人, 佛陀主動去幫助這位失明的比丘, 並一針一線地為弟子縫衣。 有病的弟子口渴了, 佛陀會去親自倒茶。 有時他還親自服侍重病的弟子, 為他們清理污穢的糞便和血膿。 他說:慈悲就要不分大小、貴賤、高低!有一次摩羯陀國的阿閣世王與越祗國發生糾紛而準備戰爭,